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笔直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的通乡通村公路,连接着草原与外面的世界,给全州73万各族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给广大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建州60年以来,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甘南藏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透过数字看巨变 解放初期,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1100多公里,而且全部是沙砾路。1971年,甘南公路总段开始铺筑42公里的渣油公路,标志着甘南从此有了沥青路面的记录。如今,甘南州的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7000公里,实现了州府合作通机场、通高速公路,所辖七县一市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民航、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仅2012年,甘南州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38亿元,相当于建州后前30年的总和。今年8月,总投资7.2亿元的夏河机场及总投资5.82亿元的夏河机场二级路阿木去乎至飞机场段、国道213线土门关至阿木去乎段全线竣工通航、通车,全年将新建通乡油路、通畅工程和通自然村道路1078公里,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全州各族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其所辐射带动的经济效应凸显,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给甘南藏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80年甘南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5元,今年,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4224元,是1980年的近50倍。 精心养护保畅通 为了确保公路交通安全畅通,甘南公路总段以“三个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公路养护观念、管理方式和养护作业形式,实现“高等级公路养护机械化、普通干线公路养护标准化”的目标。加强对养护生产的领导,做到思想、领导、资金、管理和措施“五到位”。根据养护生产季节特点和甘南藏区高原地质实际情况,每年坚持组织开展以处治翻浆和提高路面平整度为主要内容的“好路杯”和“修复水毁,恢复路况,建设标准路”等养护竞赛活动,真正把“以养为主”的方针落到了实处。同时,针对超限超载运输管理难度大等情况,甘南公路总段大力宣传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沿线农牧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加大依法治路力度,加强预防和超前管理。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以宣传教育为先导,认真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使路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保证了干线公路优质安全、高效畅通。 路通百业兴 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还带动了甘南州运输业、民俗文化旅游、山水风光旅游、商品销售、畜牧业、餐饮住宿等一大批新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国省干线公路沿线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带动起来的一大批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游异常火爆。 在路网建设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甘南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以处治公路翻浆和提高路面平整度为主要内容的养护竞赛活动。为了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帮助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甘南公路总段所属合郎路收费所、王达路收费所全面开通了“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鲜活农牧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费用。随着夏河机场的通航运行,甘南牧区的排酸牦牛肉、夏河甘加羊肉半小时就可运往兰州,并通过机场向全国运输,汽车通过高速公路不用3小时便可运往省城兰州。在州府合作市,养殖、加工大户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牛羊肉销售、奶酪等特色畜产品分外走俏。 60余万农牧民直接受益 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给甘南70万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其中,60余万农牧民受益最大。随着交通的便捷,来甘南观光旅游的游客猛增,在全州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农牧民自办的“牧家乐”、“藏家乐”、“帐篷旅馆”、“甘南草原周末游”等成了促进甘南藏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法宝。 在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搞了五年多“农家乐”的王老板谈到通了公路后这里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世代都是农民,现在才明白,要想旅游兴,先找交通厅,前几年冶力关风景区没有铺上油路的时候,汽车一过去,尘土飞扬,路况又特别的差,没有几个人愿意来这个土镇子多住两天的。山外的人对冶力关景区根本不了解。自从省道311线临洮至临潭的公路修通后,来冶力关景区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办起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上了洋楼房;以前骑的是自行车,现在开上了私家车。像我们一家人一年下来挣个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据悉,像王老板这样成功搞起农家乐的农民个体户在甘南已达800多家。过去,像冶力关、郎木寺等著名山水景区及藏文化旅游景区,由于交通不便,游客往往都是望而却步,留下了不少遗憾。 自从一条条公路修通以后,甘南藏区公路沿线尤其是旅游公路沿线的许多农牧村,生产生活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土坯房逐渐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小阁楼;烂泥夹杂着家畜粪便的小村道逐渐变样了,代之而来的是一条条笔直平整的沙面路、沥青路、水泥路;以前主要靠牛马运输东西的现象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农牧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的钱袋子也悄悄地鼓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