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9月09日 >>02版:二版


浓墨重彩绘锦绣
——甘南日报社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之三记者 马云 徐晓倩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从简陋陈旧的小办公楼到宏伟气派的新闻中心大楼;从设备简陋的印刷厂房到技术先进的印务中心;从“一张纸、一支笔、一瓶墨水搞编辑”到无纸化办公编辑排版系统建成、改版对开彩印大报;从低矮破旧的土木结构职工宿舍到功能完善的住宅小区……近年来,报社各项工作突飞猛进,跨越发展,是基础建设投资最大、报纸改革创新最大、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干部职工待遇改善最大的时期。
  因为敢想,2009年,甘南日报社新闻中心楼开工建设,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建设仅用三年的时间,干了别的报社需要几年才能做成的事情。
  因为敢干,在偿还历史欠债的前提下,投入近2400余万元,淘汰了印刷厂原有落后设备,更新购置了先进的新设备,《甘南日报》的印刷也由此实现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巨大变革。
  因为敢做,2007年12月中旬顶着压力采取赊欠的方式上马了78万元的无纸化编辑排版系统,为全体编采人员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开通了互联网和采编网络系统,采编工作和日常办公实现无纸化、规范化,使报社步入了信息化、现代化办公行列。
  因为敢担当,分别于2006年、2009年开工建设职工住宅楼,经济适用房,该项目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对报社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项目建设中,甘南日报社大手笔、大项目目不暇接。一个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成,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甘南日报社的发展史上,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励志前行。
创新机制,凝聚合力上项目
  在甘南日报社老职工的记忆中,六七十年代的报社是经费多、办公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可是发展的停滞不前,使这个曾让不少人羡慕的单位在新世纪却成为末位。
  甘南日报社办公楼是上世纪70年代由省上投资修建的。建成30多年来,未经过大的维修,特别是办公楼严重倾斜,楼体严重老化,出现多处裂缝,经建设部门评估,已成危房。2005年,在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改善办公条件成为促进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报业经济的发展,甘南日报社利用自筹资金、招商等多种方法筹集资金。2007年,总投资360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印刷厂综合业务楼开工建设,2009年投入使用,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报社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我们搬进了新的综合业务楼,条件和以前真是没法比。老办公楼因使用年限长,配套设施也很陈旧。再加上后来招考了一批新的编采人员,办公室明显不够用。十平米的办公室多则安排六七人,少则也有三四个。有时候办公室来几个客人,都没处坐,很尴尬。现在新建的办公楼宽敞明亮,整齐的格子间,每个人都有了独立的工作空间,很舒适。”在报社工作了十多年的老记者何军平说。
  “写稿子没有灵感的时候,在健身房打两拍乒乓球,或是在跑步机上大汗淋漓地跑跑步,出出汗,就能变换一下思路。”记者马保真高兴地说。在办公条件改善的同时,为了丰富职工的文体文化建设,激发他们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工作热情,报社还挤出资金在新的办公楼里设置了健身房。
  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西藏通往内地的“窗口”,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门户”。长期以来,国际反华势力始终把甘南藏区当作破坏藏区稳定、谋求“藏独”的突破口,甘南是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建设较完备的涉藏外宣培训基地,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藏汉文通讯员及藏语言文字翻译人员进行培训,对促进甘南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经报社编委会研究决定,2010年5月开工建设了甘南日报社涉藏外宣培训基地楼,总建筑面积7627.3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资金全部为招商和自筹解决。
  在项目建设中,甘南日报社大手笔、大项目目不暇接。经报社编委会认真研究,投资1530万元于2009年动工建设了甘南日报社新闻中心业务楼,该工程总建筑面积8521.5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门厅、编辑部、办公室、甘南网站及手机报编辑中心、水箱、电梯机房等;主体为十层框架结构,工程采用人工成孔桩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耐火等级为二级,合理使用基准期50年。该工程的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州新闻宣传工作在硬件建设上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大厦建成后,对增强甘南日报社发展后劲、拓宽业务范围、提高自身造血机能、树立甘南日报社新形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点实施,构筑平台促发展
  过去的几十年,甘南日报社记者将采访的内容手写到稿纸上,先由打字员输入电脑进行排版,排好的版面再传输到报社印刷厂进行复印,最后由邮政局进行投递,就这样一张报纸从孕育到出生,再到各位读者的手中,可谓是艰难重重。
  2007年,顶着压力采取赊欠的方式,报社投资78万元为全体编采人员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开通了互联网和采编网络系统,并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全体编采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前期培训,使藏汉编辑部采编人员熟练掌握了稿件的采编流程和编排系统操作,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编辑人员来往于办公楼和微机室发稿—打印—校对—改错排版—直到复印的“跑腿现象”,使全体编辑记者彻底告别了“一张纸、一支笔、一瓶墨水搞编辑”的历史,步入了信息化、现代化办公行列。同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100余万元,装修了新建的印刷厂综合业务楼,更新了全部办公设施,为记者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专业数码照相机、录音笔等新闻采访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鼠标轻轻一点青鸟华光新闻综合处理系统,我就可以把采写的稿件轻松地传到科长手里了。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把稿子写到稿纸上,再拿到印刷厂让打字员打到电脑上进行排版那么麻烦了。我们也享受到现代化的采编系统了,不但比以前方便,而且还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真的是一举多得。”记者李建舟说。
  2008年改为对开彩色大报后,由于自身印刷条件不足,是年至2009年4月份,《甘南日报》一直在甘肃日报社印务中心印刷,更改、撤换稿件深受限制,由于传版速度慢,每日由专人值夜班传版。
  2009年,投资近300万元建成集照排、印刷为一体的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印务中心落成,彩色印刷设备开机。从5月1日起,《甘南日报》停止在甘肃日报社印务中心印刷,由报社印刷厂印刷。新印刷设备每秒钟可印近9份对开彩报,印刷能力比原有设备提高了十倍。新设备的引进,使我州平面媒体印刷实现了高科技、高品质、智能化,标志着报社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步入全省地州市党报出版和印刷先进行列。
改善环境,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2009年7月28日,对记者完代草来说是永生难忘的。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人们的欢呼声,她和相恋五年的男友在报社新修建的职工住宅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新房布局合理、装饰得体、美观舒适,预示着未来甜蜜美满、安定和谐的幸福生活。
  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在职职工越来越多,要求解决住房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至2006年,三分之二的职工住房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招考的编采人员及原来分配和调入的部分编采人员都在外租房居住,加重了职工个人的经济负担。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为了保证夜晚值班人员的安全,甘南日报社集资修建职工住宅楼,第一期于2008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0908.06平方米,总投资为850万元,资金全部自筹解决;第二期于201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232.96平方米,总投资58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由集资解决。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也对报社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职工利益无小事,更何况是“乐业”之本的“安居”大事。2006年开始,报社加快解决职工最关心的住宅楼建设问题,先后修建住房116套,总建筑面积15141平方米,总投资为1430万元。望着环境优雅、适宜居住的优质职工住宅楼,甘南日报社职工心潮澎湃,一个温馨的家载着真诚的关爱,乘着梦想的翅膀憧憬美好的未来……
  一份份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报社决策者的心血,凝结着全社干部职工的汗水,时下甘南日报社的干部职工正以一种“拼、抢、争”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报社发展之中,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