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怎样扶,如何富,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户的切身利益。建州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州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重点,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狠抓扶贫项目建设,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整合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卓尼县申藏乡,村里修新路、家里修砖墙、村里建棚舍……处处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村民李大爷告诉记者:“靠国家的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家用上了自来水,搞起了蔬菜大棚,盖起了新房子,这几年,我们村这么大变化,要是单靠我们自己是想都不敢想啊!” 产业是助推一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种养产业,需要认真细致的考察、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详尽周密的计划。我州依托甘南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加强牲畜良种改良工程建设和草原围栏、牲畜暖棚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引进各类良种牲畜39万头只,建成暖棚12358座,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村392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00多个,发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5家,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157个,提升了畜牧业在全州首位产业的地位。同时,积极发展了藏中药材、高原蔬菜等特色种植业,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支柱产业的崛起和基础设施的加强,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实力。2000年以来,全州累计减少农牧村贫困人口38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180元增长到3610元,6个国扶和省扶重点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803元增长到3473元,高于全州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连片推进,好活干在项目上 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发展,“整”字在扶贫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州扶贫人深知这一点。在部署全州的扶贫工作时,走好“整”字棋就成了关键的一步,并树立起“整合资金、整流域推进、连片开发”的“大扶贫”理念。全州累计实施了636个整村推进、43个整乡推进和连片开发试点等重点扶贫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夏河县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舟曲县拱坝河流域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相结合试点及游牧民帐篷改造、林缘区榻板房改造等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的典型试点项目、走出了一条符合藏区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我州还根据牧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启动实施了游牧民帐篷改造项目,向玛曲、碌曲、夏河等地群众发放新式帐篷1130顶。2013年,启动了牧区无畜贫困户扶持发展民生工程,计划按照每户2万元的投资标准扶持931户整村推进项目村无畜户脱贫致富。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乡镇通油路的目标;累计解决了4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牧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近1.5万户、7.6万人实现了定居;改造农牧村危旧房3.2万户,维修加固3.5万户,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根据部分偏远乡村不通电的实际,实施了光伏电源建设项目,发放光伏电源系统1万套。从今年开始,积极争取将“以能代薪”建设内容纳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引进技术,把技术带进田间 馈人一金,不如授人以技。我州始终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实现稳定就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将农牧民培训贯穿扶贫项目建设始终,累计完成以贫困农牧民为主要对象的科技培训25万人次,劳务技能培训5.85万人,“两后生”培训1.05万人,劳务移民7800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齐抓共管,完善基础设施 全州整体实现了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寄宿制学校达到146所,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医疗救助、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医疗网络全面覆盖,全州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高度重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成农牧民书屋67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乡乡有文化站;建立健全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临时救助、五保供养、生育保险等群众生活保障制度,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多方联手,众人拾柴火焰高 2000年以前,我州只有舟曲、临潭、卓尼三县被列入国扶贫困县范围。新世纪以来,夏河、合作又被列入国家扶持的重点县,迭部县被省上列为比照国扶重点县对待的县,碌曲和玛曲两县的11个乡32个行政村列入国家扶持的重点乡村。在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我州八县市整体进入国家四省藏区重点片区,舟曲县列入全国第一个扶贫开发和防灾减灾试点范围,成为全省整县提前脱贫的试点,大扶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全州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仅为4590万元。2009年,财政扶贫资金达到上亿元,2011年突破2亿元,是2000年的5倍,去年达到3亿元。在项目投资标准上,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由原来的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70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50万元。同时,州、县市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为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不断拓展。 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关注民生厚德载物。60年来,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从贫困现状和特点出发,不断探索,深入实践,结合实际,富有成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全州73万各族儿女正继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志在有所作为,工作争创一流的“甘南精神”,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州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默默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