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轩
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从高原之舟的牦牛托运到皮卡、农运车、私家小车的普及,从大山、草原深处到城镇郊区,从简易帐篷、地窝子和土坯房到崭新、宽敞、明亮的独院砖瓦房,从无路、土路、砂石路到硬化路、柏油路的公路网至乡村道路的覆盖,世代生活在卓尼大地上的农牧民,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生产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卓尼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12年实现地区总产值10675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农牧业发展壮大。农牧业是卓尼的传统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至1990年,全面实现了农转牧,畜牧业生产向草原建设、畜群改良、加速商品化的方向发展,牲畜存栏总数27.7万余头(匹、只)。至2012年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6.81万头(只),出栏21.19万头(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3.75%、45.73%和37.01%,比1978年增长4倍以上。牧业总产值达到10895.4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2%,比1978年增长29.2倍。注册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个,在部分乡镇建起了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从而使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卓尼自1953年建县以来,工业经济得到跨越性的发展。至2012年年底,全县工业增加值3.08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5倍;商贸业销售收入约8600万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450多倍;工业、商贸企业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优化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除自来水公司外,全县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全部改为私营企业,从而提高了资本运营的质量和效益。 水电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后,水电资源开发突飞猛进,建成水电站11座,在洮河干流建成了装机达30万千瓦时的九甸峡水电站,引洮工程顺利开工。全县招商引资自主开发的水电站总投资达148914万元,总装机18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3070万千瓦时。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十一五”期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7项,合同资金达9.8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263万元,先后建成了城区集中供热、供水、保障性住房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农牧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38公里,比“十五”末增加998公里,增长8.12倍,农牧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完成了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与建设工程,消除了全县供电空白和盲点;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农村沼气、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农村沼气用户达4830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5.96万人,实现游牧民群众定居1350户;全面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全县农牧村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施灾后重建、易地搬迁、游牧民定居等项目,使近1万户60%的农牧户危旧房得到翻新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2012年组织实施项目84个,其中续建31个,新建5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1亿元,同比增长34.5%。 大风起兮云飞扬,千帆竞过浪潮涌。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卓尼将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上辉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写绚烂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