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9月25日 >>02版:二版


工业擎起一片艳阳天
——卓尼工业经济发展60年回眸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9月2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王芝莲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市场的洗礼,经受改革带来的阵痛,自1953年建县以来,卓尼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工业经济得到跨越性的发展。至2012年年底,全县工业增加值3.08亿元,比改革之初增长了15倍;商贸业销售收入约8600万元,比改革之初增长450多倍。
  快车开上新征程。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1958年,由卓尼县人民政府计划科负责管理权限工业生产。同年7月计划科改为卓尼县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管全县工业生产。1962年有生产原料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个,年产值1.99万元,至1975年企业增加到11个,总产值10.29万元;1956年组建卓尼县农牧业机械修造厂,1971年年产值3.4万元,1977年总产值为26.47万元;1962年建成第一个县属小型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4.2万度,至1971年全县电力工业企业增加到2个,年发电量72.56万度;1976年先后建成砖瓦、石灰加工等小型企业4个,年产值1.01万元,1977年组建砖瓦厂1个,年产值11.64万元。新中国成立前,县境有面粉厂1个。1962年全县共有粮油加工等大小企业22个,年产值36.74万元。
  大船扬帆正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卓尼的山山水水。卓尼县委、县政府放宽政策,开拓新的产业门路。先后组建了木材加工厂、供电公司、风味食品厂、原料加工厂、飞天地毯厂、水泥预制厂、麻路水力发电厂等,国营、集体企业实行计划指导、自负盈亏体制,个体企业由国家调控,自主经营,自产自销,自行定价。按照相关政策,按照“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制要求,逐步以出售、转让形式对全县15户企业进行改制,改变了以往吃“大锅饭”的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企业改制一步到位,步入非公经济领域,各个企业逐步建立了企业法人管理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改制存续企业和私营、非公经济突飞猛进。
  抢抓机遇促增收。多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而商贸经营户由改革开放初的102户增加到目前的917户,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了质的变化,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初具规模,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大型商场、超市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宾馆、餐厅遍及全县。工业、商贸企业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优化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除自来水公司外,全县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全部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保证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加快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资本运营的质量和效益,各个企业逐步适营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发展,也使“工业强县”和“商贸活县”成为全县工作的重点。
  项目垒起新阶梯。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加大项目储备和建设力度,成熟一个,上马一个。水电项目以建设多架山、俄吾多、云江峡电站和多坝、麻路技术改造及新建录巴寺、扭子等电站为契机,充分利用水电工业潜力,使之成为振兴经济的主要途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有食品加工厂的基础上,按照做大做强畜牧业的优惠政策,新建了宏盛、雪域熏肉、兴发综合养殖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其他产业领域建设了山野菜加工、矿产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循环经济企业。商贸业以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幸福工程”信息化电视网络为优秀代表产业,带动全县商贸流通商业网点和个体私营经济以及经贸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宏图绘就终有时,乘风破浪万里行。卓尼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以一当十”的加速度,推动“工业经济”阔步前进。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