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9月的甘南草原,芳草萋萋,碧波长流,使人沉醉。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漫步玛曲草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美画卷呈现在眼前:连绵的绿色望不到尽头,极目远眺,黄河首曲烟波浩渺、百鸟竞翔…… 很多年前,人们提起甘南,总是会眉头紧锁,超载放牧,产草量下降,鼠害猖獗,水土流失,草场沙化,草原美景黯然失色。黄河报警!草原告急!生态保护与建设迫在眉睫,重塑山河,时不我待!甘南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拉开了帷幕。 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期限15年(2006—2020年),规划实施3大类23个方面的子项目,其中已有投资渠道项目9个,新增投资渠道项目14个。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划批复精神,我州自2006年以来实施了大部分已有投资渠道的项目。新增投资渠道项目自2008年以来启动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青稞基地建设、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养殖建设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试点等7个项目,至目前国家共安排投资6.72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庞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对我州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在一无经验可循二无样板示范的情况下,我州各级相关部门,本着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尽最大努力,让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为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历史丰碑工程。回首实践历程,生态保护与建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7年历程,建设成果丰硕、保护成效显著。至目前,该项目已初见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草原生态保护得到明显加强,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和协调,水源涵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游牧到定居,从草原到城镇,从潮湿阴暗、简陋寒冷的帐篷、地窝子到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砖房,游牧民定居这一生态保护基础性工程和民生项目的实施,使藏族这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群体,终于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巨变。至目前,我州共建设游牧民定居点176个,14534户73708人实现入住,完成投资13.2亿元,配套建设巷道142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89.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462.8公里,完成投资13.2亿元,完成国家投资3.7226亿元;建设青稞种植基地2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选育青稞新品种1个;综合治理鼠害草场68.5万公顷;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养殖项目共建设标准化暖棚8210座,65.7万平方米;综合治理沙化草原3800亩。 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建设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家园,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甘南人民用只争朝夕之势,将一个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全新草原,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使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牧区最重要最迫切的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使广大牧民充分享受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了牧区社会发育程度和牧民素质。 铿锵的宣言回响在圣洁的雪山,保护的行动实质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后,通过发展舍饲圈养将转移超载牲畜116.19万个羊单位,使77.46万h㎡草场减轻载畜压力,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草原鼠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使项目区退化的草原植被覆盖度由目前45%—65%,提高到70%以上,草地产草量提高5%,增加牧草产量1.69亿公斤,挽回8.1万个羊单位一年的食草量,草原自然调控能力显著增加。通过牛羊育肥、奶牛养殖、暖棚养殖项目的实施,可使231.8万个羊单位的牲畜从天然草原转移出来,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增强天然草场的产草能力,年平均增加134.8万吨优质天然牧草,极大地缓解牧区草畜矛盾,促进了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为转移超载牲畜和半农半牧区发展草产业找到一条畜与草结合的良性发展途径。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随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生态成效的日益显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和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踏上新的征程,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甘南将乘势而上,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甘南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