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9月27日 >>01版:一版


碧水蓝天绘美景
——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纪实记者 苗娟娟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9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甘南是国家重要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因此保护好甘南的生态环境,构筑起甘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和省委赋予甘南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游牧民定居、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加大“三化草场”、水土流失治理,使全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山青水绿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绽放魅力。
  据统计,近三年来,州、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环保支出近2000万元;近四年来,下达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专项资金25000万元,草原生态奖补资金56678万元,退耕还林资金3373万元,退牧还草资金10038万元,努力把甘南打造成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
  十几年前,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的伐木工人杜平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同伴们扛着油锯,开着拖拉机上山伐木,看着一棵棵粗大的松树轰然倒下,丝毫没有心痛。
  无休止的采伐,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涵养能力降低了,清澈的小溪渐渐断流,林子少了清脆的鸟鸣,以前常见的梅花鹿、锦鸡都很少露面了。
  “天天砍树,将来树砍完了,林区人吃啥?”上过高中的杜平开始觉得不安。随着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杜平和工友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伐木工变成了管护工,工作内容由过去砍树变成了植树护林。
  “唤回绿水青山,让梅花鹿、喜鹊重新回到虎头山安家落户。当年砍了多少树,现在就要种多少树。”为了心中这幅图画,杜平暗暗下定决心。每到植树造林季节,杜平都要和工友们一起义务植树,他们说:“栽下一棵树,就是积下一份德,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就是为人类做了贡献。”
  国家对甘肃生态建设的重点扶持给迭部林区提供了发展的信心,其中关于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甘肃循环经济圈建设、做好“两江一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做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政策更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天保工程实施的10年中,迭部林区已是水绿山青。天保工程一期累计减少采伐森林蓄积量36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人工造林43.54万亩、封山育林31.14万亩,飞播造林16.8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2.14万亩,苗圃基础设施建设428亩,培育各类造林绿化苗木2.245亿株。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新增林地53.7万亩,增加涵养水源量5939.5吨,白龙江泥沙含量比1997年降低了18%,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大减少了白龙江、嘉陵江的输沙量。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13.6万立方米,这一项森林储备效益达5.1亿元。
  发生巨大变化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杜平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2010年杜平家分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楼房,住了大半辈子低矮潮湿平房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杜平说,生活条件好了,以后我更要好好管护这片绿色林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
改一条路美一湾湖
  秋日的尕海湖别有一番魅力。纯净的蓝天,沉静的湖水,悠闲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经过生态治理,曾经一度干涸的尕海湖重现了昔日“碧波万顷”的美景,成为黑鹳等珍稀鸟类栖息的天堂。
  美景虽然给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建于80年代的尕玛公路有十多公里穿越尕海保护区的核心区,每天有数百辆汽车从这条路穿过,严重干扰了珍稀鸟类在此栖息、产卵、育雏。碌曲县和甘南州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请求改道。2007年8月,国务院参事在尕海调研时也一致建议将尕玛公路改道到尕海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外。目前,投资4.7亿元的尕玛公路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新路将完全绕过尕海核心区湿地,将有效改善湖区的生态环境。
  尕海乡尕哇村支书香尕原来在尕海湖边有牧场,2010年,香尕带头响应号召,从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搬到了定居点。这里有学校、卫生院、商店,生活不仅方便,最重要的是,搬出尕海核心区,保护了湿地,会让更多的珍稀水鸟来到尕海湖繁衍生息。
  在尕海湖边生活了一辈子的祁特老人说:“现在有了国家的好政策,牧民都搬到定居点后,湖变大了、变美变清了,湖边的水草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绿了草场富了群众
  夏季的桑科草原绿草如茵,似一块天然地毯铺展于天际,绿茵中各种野花争奇斗艳,绚丽悦目。大夏河从草原上蜿蜒流过,似一条哈达飘落于绿毯。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我州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来到桑科乡桑科村牧民定居点,村民才让东珠家的小超市窗明几净,货架上物品丰富。告别了以前的游牧生活,住进了由政府资助建设的牧民定居点后,世代以放牧为生的才让东珠家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开了超市,做起了生意,而且实施草场围栏后,牛羊数量达到了130头只,小日子过得不错。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2004年开始在夏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至今已累计完成1140户6844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国家投资3321万元。通过生态搬迁保护草场近70万亩,在全州率先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抵押金制度,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生态植被恢复面积累计1000余亩。
  为切实保护好现有植被林草,夏河县始终坚持以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积极组织申报并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落实各类森林管护建设面积80.86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5.16万亩,退耕还林草660亩,为14个乡镇及种羊场、机饲总站发放2012年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3799.815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甘南”,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跟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甘南草原才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富,才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