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作讯 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科技人员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把依靠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现实生产生活中寻找创新需求,从实际问题解决中寻找创新成果,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质的服务成效,向全社会展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畜牧业、农业、林业、农牧业机械、气象、能源、藏医药、畜产品加工等方面总结和积累了一批科研成果。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2年共取得科技成果657项,获奖优秀科技成果31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获省州科学大会奖13项,获厅级科技奖励28项,获州级科技奖励227项。育成了15个青稞、小麦、油菜新品种(系),牦牛、藏羊、草原生态、藏药材等研究开发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一些领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在藏医药系列产品和牦牛乳酪蛋白及乳副系列产品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显著增强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促进全州经济跨越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州立足州情,注重把科技工作方向引导到解决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上来,将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式和水平,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成效日趋显现。“十一五”以来,全州引导、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积极服务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坚持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了农牧区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水平,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研发能力,迅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经过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州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00年以前的20%提高到6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先后育成的甘青3号、甘青4号、甘青5号、黄青1号、甘南4号等青稞、油菜新品种已成为甘南种植区的接班换代品种和主栽品种,示范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累计超过10万亩,有力促进了全州乃至周边藏区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大力推进青稞原原种、原种基地建设,全州主要农作物实现了更新换代,种植区青稞良种覆盖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100%,青稞单产稳步增长25%~30%;制定出了甘青4号、5号青稞地方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对于规范青稞品种鉴定及种植,保证青稞种性,提高质量和产量,增强我州青稞生产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青稞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布实施的甘南牦牛、藏羊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在指导甘南养殖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甘南牦牛、藏羊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和完善了塑料暖棚养畜、蔬菜栽培、粮油丰产栽培等一批重大技术体系,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牦牛、藏羊杂交改良、本品种选育、草原生态保护、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已广泛采用,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牦牛乳酪蛋白及乳副系列产品研究与应用开发,拓展了产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草原畜牧业优势资源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采取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牦牛乳酪蛋白及乳副系列产品,使产品从最基础的工业级干酪素发展为集食用级干酪素、精制盐酸干酪素、凝乳酶干酪素等干酪素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服装、制药等行业;开发生产出了二代酪朊酸盐系列及三代酪蛋白磷酸肽系列产品,并已丰富至生物科技产品及乳副产品领域。开展的藏药新剂型、质量标准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传统藏药秘方的抢救整理,推动了藏药科技创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组织开展的各类区划、普查、调查成果,为全州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高寒地区云杉育苗技术、杨树、落叶松引种试验等科技成果已广泛应用到林业生产中,总结出的云杉育苗技术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林区大面积推广,为甘南工程造林和城市绿化提供了林种,在加快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藏药材规模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为保护和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实现藏药材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机械沟播、旋耕等农牧业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引进及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今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在这极不平凡的60年里,科技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显著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已成为支撑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朱映杰 全卓玛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