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芳
走进碌曲草原,走进白龙江源头,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你会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幸福景象。郎木寺镇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回、汉民族聚居的小镇,辖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目前,辖区总人口937户,5138人。这里是兰郎公路的终点和碌曲县民族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和商贸交流的中心。郎木寺镇自2005年入围全国“魅力名镇”20强以来,国内外知名度空前提升,成为中国西部藏区知名的旅游景区。 近年来,碌曲县委、县政府在不断深化县情的基础上,努力把郎木寺旅游业打造成“国际旅游品牌”,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开展经济郎木寺、文化郎木寺、生态郎木寺、法治郎木寺、和谐郎木寺建设活动,使郎木寺镇各项事业建设日臻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睦。 经济郎木寺建设 奠定跨越式发展基础 碌曲县委、县政府立足到郎木寺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逐年增多的实际,树立“建立五大支柱,推进富民强镇”的工作思路,带领郎木寺牧民群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战略,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为了全面改善和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碌曲县各级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以郎木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为契机,结合镇情,科学规划,提出了“四组二品”发展模式,即:吉科河村民小组以“六化”家庭牧场为重点,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加科村民小组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业;加科卡哇、仁贡玛两个村民小组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期间,把郎木寺水、电、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和切入点,使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五年来完成郎木寺镇中心学校教学楼、大灶和学生宿舍项目,郎木寺院道路硬化及桥梁建设项目,仁贡玛组防洪河堤和村道硬化项目,尕尔娘村道硬化项目、郎木寺镇垃圾填埋场,吉科河村道建设项目,仁贡玛组“牧家乐”和镇区风貌改造等26个民生项目,共完成投资4484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建设,郎木寺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改善。 郎木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郎木寺年流动人口流量近40万人次,其中,来自92个国家的国外游客慕名到郎木寺旅游,旅游业已发展成为郎木寺镇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郎木寺旅游业和在旅游业带动下的其它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积极引导和扶持,镇区已有个体商户140户、宾馆16家、餐饮29家,投资104万元的26户“牧家乐”建设项目即将完成。五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4万人次,国外游客约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9000万元。旅游富了郎木寺人,农牧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各项经济指标如期实现。 为加快郎木寺镇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该县于2008年开展“一特四化”工作,先后在贡巴村、波海村建立了牦牛繁育带。共建成牦牛专业化养殖户271户,联户牧场27个,专业化合作社2个,畜产品生产资料综合市场1个,畜牧业逐步向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迈进。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从2006年的27%、29%、27%增加到2011年的27.1%、31.7%和29%,产业优势日益凸显。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五年来,郎木寺镇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10%左右,达到260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790元增加到2011年的4450元,五年净增1660元。 生态郎木寺建设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畜牧业是郎木寺镇的经济基础,郎木寺镇总面积616平方公里,草地面积821088亩,可利用草场面积813430亩,这里平均海拔在3480米以上,主要盛产牦牛和藏羊。草地畜牧业是郎木寺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屏障,郎木寺镇党委、政府树立“牧业稳镇”的工作思路,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科技养畜,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载畜量,扩大绿化面积,走出了郎木寺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近年来,针对郎木寺是长江水系重要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在全面开展郎木寺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几年,该县把郎木寺列入全县“天保工程”和城区面山绿化的重要区域,组织县、乡镇机关干部和当地僧俗群众,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共同在郎木寺周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目前,人工绿化面积300多万亩。 草原生态保护方面,郎木寺镇通过实施牧民建房、牲畜暖棚、畜种改良、人畜饮水等5项参与式扶贫“五配套”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全村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畜牧良种化、圈舍暖棚化、草场围栏化、饲草料基地化、防疫规范化、牧民定居化为标准的现代家庭牧场建设,打破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六化”牧场建设极大地增强了畜牧业的发展后劲,从根本上控制了草场载畜量、转变了牧民群众的生活观念,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多数牧民群众过上了“老人娃娃在村里生活,青壮年在牧场放牧”、通路、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的现代牧民生活。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