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10月16日 >>02版:二版


铺就百姓安康路
——卓尼医疗卫生事业60年发展回眸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10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王芝莲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卓尼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夯实基础,就医环境大变迁。新中国成立前,卓尼经济文化落后,医疗卫生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至1949年底,全县仅有卓尼设治局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设立的卓尼卫生院以及1个私人诊所,中西医师1名,西医师2名,助产士2名,没有医疗设备和病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医院、藏医院、疾控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及一批有资质、符合条件的私营诊所、中西药铺相继建立,满足了城乡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截至2012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2所,其中县级6所,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所(室)31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筑总面积达14662平方米,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保障基本,看病就医少花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卓尼县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一乡一院、一村一所”的总体思路,分期分批开展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84人,其中本科学历72人,大专198人,中专214人,获得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86人,初级职称390人;培训乡村医生96人,其中26人获得中专以上学历,结束了偏僻乡村“无医无药”的历史。通过政府主导性投入,全县各级各类医院服务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传染病区和120紧急救援中心,配备了巡回医疗车、救护车,CT、彩超、X光机、心电图机、全血球分析仪、高频电刀、尿十项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高精医疗设备落户县级中心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X线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洗胃机、尿分析仪、综合产床、妇科检查床、妇科手术器械包、计算机等10大件以及手术器械柜、制氧机、呼吸气囊、观片灯、消毒锅、牙科综合治疗椅等设备,普遍开展了X线、血、尿、便常规检查以及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可以做一些普通手术,卫生服务设施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并制订了相应预案,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网上直报。
  改革开放以前,农牧民经济困难,“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成为农牧村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卓尼县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探索实施惠及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2007年,卓尼县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新农合补助标准均比试行期翻了一番,住院补偿比例比试行期提高了10—20个百分点。2012年,全县参合人达到82388名,参合率98.24%,新农合补助标准由每人200元提高到240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90元。
  建国以来,卓尼县没有一所正规的药品安全监管和执法单位,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直至2001年,成立了卓尼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束了该县药品市场不健全、药品监管不规范、药品供应不畅通、药品价格不统一的历史。管理局成立以后,在全县15个乡镇聘请以医务人员为主的专兼职药品协管员34名、药品信息员214名,药品监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农牧村建立了29个通过GSP认证的药品配送中心和47个药品配送点,药品供应网络覆盖15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维护了药品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注重预防,健康屏障更牢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县卫生防疫站、县疾病预防保健中心、县疾病控制中心,设置了流行病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检验检疫、门诊等科室,全县卫生防疫工作经过60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轨道。
  各级医疗机构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地方病进行了多次全面普查,掌握了发病范围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依靠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积极开展预防接种、投服糠丸、改水降氟、投服碘硒以及建卡建档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县适龄儿童建卡率100%,“九苗”覆盖率98.6%,适龄儿童糖丸投服率98.45%,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75.3%,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6%。
  近年来,卓尼县加大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投入,培训乡村卫生防疫人员。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起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执法监督系统,有效地应对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2004年,科学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侵入,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2008年10月,县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通过省级评审并完成了检测任务,进一步提高了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关爱女性,妇幼保健工作蓬勃发展。建国前,卓尼地区文化落后,卫生条件极差。农牧民受封建迷信观念束缚,认为妇女生孩子会冲撞“神灵”,让孕妇躲避在黑暗的小房内分娩,不采取任何消毒措施,婴儿的死亡率极高;孕妇一旦遇到难产,则难逃死神的魔爪,而侥幸活下来的,也患上了一生难以治愈的妇科疾病。“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成了解放前卓尼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建国后,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废除陈规陋习、宣传医疗保健知识、颁布法律法规以及在农牧村推行新法接生、妇科病防治等措施,新生儿成活率大幅度上升,各类妇科病和婴幼儿蛔虫病、佝偻病、肺炎、营养不良等发病率显著下降。
  卓尼县贯彻“以妇幼保健为中心,防治相结合,面向农村”的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儿童系统管理以及围产保健工作,认真实施“降消”项目。2006年广泛开展了妇女病普查和儿童健康查治工作,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200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58.76%,产前检查率90.9%,新法接生率84.27%,住院分娩率73.4%,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98.9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9.67‰,婴儿死亡率34.88‰,新生儿死亡率19.84‰,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零,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40.54%。
  60年来卓尼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带给卓尼人民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幸福平安的生活。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就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病人看病还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选择不同的专家和医生。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