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据报道,近年来,在西北一些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待嫁姑娘的“身价”节节攀升,绝大多数父母将“儿子娶不到媳妇”归为自己的“无能”,为完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惜借款、贷款,送出高价彩礼,也要张罗着把儿媳妇娶到家,因而催生出来的娶媳妇攀比之风令人大跌眼镜。 看到这则报道,笔者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不禁思索,现在的人到底怎么了?有钱的大肆铺张浪费,讲排场,互相攀比,没钱的也是盲目跟风,还美其名曰“人在江湖生不由己”,随之“彩礼”水涨船高,数目也越来越大。 不光在外地,这种彩礼攀比陋习现象在我州也是屡见不鲜,据了解,不少农村待嫁姑娘的“彩礼”从五六年前的1、2万元及20—30克的黄金首饰,上涨至目前的4、5万元及50—60克黄金首饰,个别地方甚至更多。一些家长算过一笔账,彩礼钱加上首饰、盖新房、迎娶酒席等花销,将媳妇娶进门已超过15万元。这对于一些人均收入只有3、4千块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如若一个家庭有几个儿子,光娶媳妇就会让父母双亲愁得睡不着觉。 据调查,上班族待嫁女虽然在索求彩礼方面门槛不是太高,但把男方是否拥有一套楼房视为谈婚论嫁的必要条件。明白人都知晓,在当今房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将住房作为谈婚论嫁的其实目标更高,条件更为苛刻。试想,我们以合作市区楼房2800/平方米左右计算,1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加上简单装修、购买家具、电器,总的费用至少在40万元左右。如果男方是异地来合作工作的小伙子,家境不是特别殷实,仅靠个人每月2、3千元的工资,要想在合作成家立业谈何容易?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危言耸听,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彩礼居高不下,除了攀比,还与人们处在不同立场、出发点各异有关,女方家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家境富裕的家庭,婚后日子过得充裕,想多陪些嫁妆,遂多要了些彩礼,男方家顾忌面子,勒紧裤腰带,也就咬牙掏了高价彩礼,甚至有的家庭自己半辈子捏紧口袋,不敢多花一份钱吃一口好的,穿一件像样的衣服,攒下血汗钱给小两口购了小轿车,买了冰箱、电视等全套家用电嚣,一味想给孩子们构筑一个“安乐窝”。 笔者以为,彩礼原本只是一种习俗,男提彩礼,女配嫁妆,互相表示一下诚意,没有硬性规定。但由于各地的风气,人与人间的相互攀比,不少彩礼已经喊出了高价,使得多少原本美满的姻缘因此劳燕分飞,即使跨过了这道坎,夫妻的感情也早有嫌隙。这种陋习不破除,不仅会把本来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弄得所剩无几,甚至债台高筑,而且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过多关注物质文明,引发社会不良风气。 尽管给彩礼方式五花八门,但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追捧高价彩礼的确是一种陋俗,不值得提倡,也不应设置标准。女方到男方家庭,是平等主体的结合,已经不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结婚是男女双方平等自愿的一种结合。笔者认为,在办婚礼之前,新人们一定要弄明白,结婚是相濡以沫、相互帮扶的过程。当你用心去体会这些深意的时候,就不会将婚姻当成要多少彩礼就能完成的事。 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好的风俗习惯,及早破除这种彩礼攀比跟风陋习,同时,在各地要大力宣传《婚姻法》,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领了结婚证就算合法夫妻”的思想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淡化“请客、吃酒、要彩礼”三步曲完成后才是夫妻的传统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