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芳
甘肃省碌曲县境内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于2003年挂牌成立以来,近10年来,碌曲县政府和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立足该区域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高原湿地类型、高原草甸类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又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的实际,通过筑坝引水、围栏育草、禁牧、移民搬迁给候鸟让道等一系列有效保护措施,使湖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尕海湿地恢复性增长,为碌曲县以草原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支生动有力的生态惠民之歌。 让湿地重焕生机。上世纪末,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尕海湖曾在1995年、1997年、2000年三次出现干涸。其中,2000年是最严重的一次干涸,当时湖区成为一个硕大的沙坑,干涸持续了2个多月之久,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在省、州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保护区一、二期建设项目、湿地恢复、“天保”、ECBP、GEF等项目,全力拯救和保护尕海湿地,并通过引水入湖、修建拦水坝、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2013年来自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尕海湿地的湖区面积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170公顷,湿地面积达到1.2万多公顷,蓄洪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尕海湖再度成为鸟类生息的天堂,人类度假的乐园。在全球湿地普遍萎缩的情况下,尕海湿地呈恢复性增加,受到湿地国际专家重视和高度评价。2011年9月,尕海湿地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国第41块、全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 让管理区山更青。为了开展好尕海则岔自然保护管理区生态监测科学数据体系,管理局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尕海、则岔、石林保护站森林资源数据库和图形库,编制了三个保护站森林资源分布图,界定了则岔、尕海、石林三个保护站森林资源的管护范围,根据地形、地貌、交通、管护难易程度,按林班小班确定了责任人和管护面积,规范了管护合同签订和管理工作,确保辖区内62.99万亩森林资源的安全。近5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1600亩、封山育林20095亩,为构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让保护区工作活起来。为了在当地形成生态保护“社会关注、人人参与”的氛围,管理局加大与地方的联系和协作,安排吸收了一大批当地工作积极性好、有森林管护经验的藏族牧民群众为“护林员”,在各基层保护站从事天然林保护工作,有效解决了当地“零就业”家庭和群众增收难的实际问题,为保护区生态管理的全面深入开展夯实了基础。为在顺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并增强保护区管理后劲,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领导班子树立“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理念,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先后修建尕海湿地宣传标志牌,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鸟类监测通道、观鸟亭、休息亭,卫生间、大泊位停车场,成立了“碌曲县尕海湖生态旅游公司”,充分利用尕海湖地处兰州至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有利条件,探索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新路子。通过在尕海湖游客中心滚动播放尕海湖风光片、发放《甘肃尕海湿地》画册和宣传折页、网络等媒体广泛报道的形式进行立体式宣传,使尕海湿地知名度不断扩大。尕海湖被列入“全国50名湖”之一,在中国第十八届国际贸易旅游洽谈会上,尕海湖又被列入“黄河九省区十大精品旅游胜地”之一。通过这些措施,在切实增强保护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加强发展后劲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扩大就业渠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