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关口的名称。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始由金人耶律部落占领,古称耶律关,至明朝被常遇春部攻取,由常遇春军师阙爷因其名有损大明形象,改其称为壄里(意为方圆很大自然风光非常美丽的地方)关,是当时三州(洮州、河州、岷州)七十二关之一。解放后冶力关林场插队知青因觉得叫法别扭,在大跃进时代逐渐改称冶力关。第一次正式使用是1958年康永健(冶力关寨子村百姓,擅长书法绘画,今年73岁)老人在全县撤区并乡时为冶力关人民公社书写门匾,根据县委文件写法,写为冶力关。 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关城了。据当地老人回忆(根据他们的父辈及老人的传说),冶力关原有八座小城堡,七座(寨子堡,也称阙家寨除外)为明洪武年间所筑,分别为葸家庄堡、黄家山堡、石面堡、洪家山堡、池沟山堡,新城堡、关城堡。关城堡在今天的临潭县八角乡录麻山脊处,原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关城,其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清朝末年还有拿俸禄的两个老兵把守,在民国逐渐破落倒塌,近代被人挖土使用,所以至今已不见痕迹。 冶力关关城跟明代卫城——现在的临潭新城洮州卫属同一时期,即明洪武年间(1379年)前后筑建。据载,当时共建以洮州卫为辐射的24座城堡,今天在临潭依稀可见痕迹的还有冶力关新城堡、寨子堡,羊沙双河堡、刘顺红堡子、羊永堡、洮滨乡资堡等,起监测敌情和保护居民的作用。如有敌情就以放狼烟的方式连续传递信号到洮州卫,以便指挥使快速出兵增援御敌。 当年从河州(明清时期临夏地区的简称)进入洮州(同期临潭地区的简称)的北面入口便是今天的冶力关。在1937年以前(现有的省道定新公路旧路为1937年开辟)从狄道(今天的临洮)进入洮州,须经河州地界而入洮州。据冶力关的老人康永健口述,古人叙说旧时洮州是唐藩古道上的茶马互市,商业繁荣,人丁兴旺,当年商人们经过的商道便是从临洮出发经虎关——杨家河——莲麓——八角沟——常爷池——冶力关——板甲沟——双河堡——麻场——兔儿石山——端阳沟——新城——旧城。所以当年常遇春部平叛走的也应是这条路,因而就有了常爷庙、常爷池、饮马泉的传说和来历。 冶力关的故事很多,在当地老人的叙说下神奇而又美丽。 冶力关十里睡佛。其实应该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化身,死后他选择了将他的化身变成了一座青山,永远留在了为爱他而殉情的阿玛周草湖的所在地,以及跟随他浴血奋战的军师和副将隐居的冶力关,据说现在的这座山脉就是在他死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将军的模样;他仰天长啸,沉重的表情似乎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他不公,浴血奋战一生却落得魂落他乡、妻离子散?关于常遇春,知明史的都知,这里就不多叙述。 冶力关亲昵沟阴阳石。许多年前冶力关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冶力关的阳石压着冶力关的男人,这里的女人如花似玉,男人缺乏阳刚之气。同时,冶力关水气较重,水济阴制阳。还有就是以前人们选址不科学,居住的寨子和新城堡、葸家庄堡都是在现在镇区的极南面,都坐南朝北,紧靠南山森林,位处极阴,所以利阴不利阳。后来人们伐林为地、占地为房,镇区面积逐渐扩大,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善。 阙家寨。现在的寨子村城堡(今日仍见痕迹),根据新旧《唐书》记载,为唐朝郭子仪所筑,唐、宋、元时为发配边关之人的流放场所。后有阙爷埋名隐姓居住而改名。阙爷据说为常遇春军师,常遇春帮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头目发动了叛乱,朱元璋再次派常遇春前往平叛,行至庆阳的路上常遇春得急症而死(另说被朱元璋赐毒酒而死),其下属阙爷(个人怀疑为躲避朱元璋谋害,阙爷不是真实姓氏)、副将继续前行平叛从临洮进入洮州,达冶力关时得知主将已死,遂隐居于冶力关阙家寨(即今日冶力关寨子村)。朱元璋死后朝廷为其平反,但阙爷、副将执意不肯回老家为朝廷继续效力,明政府遂拨款为其修建了三座牌坊(以示尊敬。自明代规定,行至冶力关寨子上、中、下牌坊时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至民国仍规定由乡爷保长每年农历五月初三上坟。时至今日,这一天常爷庙大会长仍组织七大会抬常爷真身前去敬香,烧纸。 冶力关石门槛。对于冶海石门槛,冶力关老百姓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常爷敕封为冶力关冶海龙神后为保持冶力关的繁荣有这样一个规定:在冶力关发家挣的钱必须在冶力关投资发展,拿到外面去投资,轻者倾家荡产,重者灾祸连连,到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知道这个传说,而且非常相信。1953年一个中央部队首长带着一群地质、地理、风水学家来过冶力关考察(当时在冶力关农行工作参加过当时保卫工作的临潭羊永籍老人杨启明证实——因其当时农行工作人员有配枪),在观看了常爷池后地质学家指出是一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地理学家指出中间有一大漩涡,大漩涡便是最大的下渗口,整个湖水形成漩涡下渗,所以不可放竹排和小舟。今天我们看不到大漩涡的原因是,由于多年的植被破坏,上游泥沙大量涌入常爷池已堵住了下渗口,每年冶海冬季唯一不封冻的地方应该就是那个当年的渗漏口了。风水学家指出水即为财源,将来常爷池周围的老百姓会富得淌油,因为财源被石门槛挡在了常爷池。时至今日,由于旅游开发,常爷池周围的老百姓在政府的引导下已逐渐走上富裕道路。 常遇春与阿玛周草。冶力关似乎与大明王朝有着不解之缘,据冶力关常爷庙现任大会长张明义(祖辈四代作过常爷庙会长)老人叙说,根据他祖辈流传的说法,常遇春在元末为推翻元朝残部来过冶力关,久攻不下,在此期间,杓哇寺喇叭村土族首领姑娘阿玛周草恋上了英俊潇洒的常遇春,常遇春也被其美貌、品质所吸引,因此常爷便做了土族首领的姑爷,时至今日冶力关杓哇、康多地区藏、土族群众仍称常爷为常姑爷,其常姓人家有可能是其子民或后裔。常爷与阿玛周草成亲后,元朝残部中的士兵多是当地土族人,便在冶海后滩向常遇春部自动投降,常遇春不战而胜,不久班师回朝。但阿玛周草仍在冶力关等待常遇春的接回,谁料几年后等回的却是常遇春病死征途的噩耗,痴情专一的她遂跳进了冶海深处,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的常爷池也叫阿玛周草湖的缘由。谁也猜不到我们的常爷池会有一个如此传奇、动人而凄凉的爱情故事! 赤壁幽谷喇嘛洞。据说在清朝末年,一个小和尚来到赤壁幽谷喇嘛洞修行,别人问起来路,小和尚说不出缘由。小和尚靠到杓哇、康多等许多村庄乞讨为生,杓哇寺附近两个藏族老夫妇看其可伶便每每施舍,日久生情便认他做了干儿子。七、八年后的一天,两位老人来到洞中想约其一起到青海塔尔寺朝拜,这个小和尚答应第二天一同前往。第二日临行前,突然,两只大鹰飞入洞中变成两个菩萨向小和尚行拜,恰巧被两位老人前来邀行看到,两位老人才知小和尚是活佛转世来此修行,原来这个小和尚就是杓哇寺常家佛爷。事后佛爷再三叮嘱两位老人不要对外说出秘密,但一次偶然机会,藏族阿妈说漏了嘴,大家都知道了小和尚是常家佛爷。佛爷圆寂之时以自己泄露天机不再转世为由,将寺院交由管家扎贡巴管制,至此杓哇寺院即由扎贡巴活佛轮回转世。(杨志龙、齐秀莲据冶力关老人传说及有关民间故事收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