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1版:一版


民生生态让幸福看得见——我州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纪实记者 苗娟娟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10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行走于甘南草原,不经意间,你便会沉醉于诗意的风景中。
  黄河首曲,青青的阿万仓湿地,绿毯似的草地一望无际延伸向远方,溪流飘带般蜿蜒其间;尕海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间或有水鸟在湖边茂密的草丛里引颈高歌;广袤无垠的桑科草原碧草连天,繁花盛开,围栏内羊儿悠闲地觅食……
  曾几何时,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逐年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甘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据不完全统计,玛曲县90%以上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沙化面积已达10.5万亩,固定沙丘5.4万亩,流动沙丘5.1万亩,沙丘高达12—15米。黄河沿岸已出现长达220公里的沙丘带,沙化面积还以平均每年3000多亩的速度递增,沙进人退,导致可利用草场逐步减少,沙区2500多名牧民、16.8万头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
  由于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草场配套设施建设起步低,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天然草原牧草平均产量由80年代初的每亩400公斤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00公斤,草层高度下降到现在的10厘米左右,植被盖度下降到目前的75%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针对草原严重退化沙化这一严酷现实,从2003年开始,我州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迭部、合作等县市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对沙化退化草原实行大范围的围封、休牧、轮牧、禁牧,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生态移民,加大对天然草场的保护,加强鼠害治理,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以前没有定居的时候,哪里水草旺盛就搬到哪里,只知道盲目放牧,致使100多亩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长得又短又稀,只能放个十来只羊,就这还吃不饱,个个皮包骨头。忙忙碌碌一年下来收入只有2000多块钱,日子没个盼头。现在,政府鼓励我们舍饲圈养、禁牧休牧、为养而种,草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草长了,密了,羊儿能吃饱了,我们手里也慢慢有了余钱。生活有变化的同时,我们从深山搬进了暖和舒服、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和老伴在家里看着孙子,儿子儿媳在牧场放牧,一年下来,牧场除了出栏牛羊增加收入,还给收购站交售曲拉、酥油,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才让大叔高兴地说。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一条条宽敞整洁的街道,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沃特村牧民定居点,映入眼帘的是游牧民定居后的新变化。据统计,2008年至今,玛曲县共完成建设定居点12个。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玛曲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中涉及玛曲的项目有17个,总投资13.08亿元。多年来,县上下大气力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建设、改造与保护,建立了玛曲首曲湿地和青藏高原土著鱼类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以工代赈“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及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干旱草原灌溉等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全县生态环境正在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转为“整体治理,局部恶化”阶段,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找准兴牧与富民的结合点,让草场绿起来,羊儿肥起来,日子富起来。近年来,我州从退牧还草开始,全力恢复草原生态,全州已累计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项目61.3万亩,完成退牧还草3245万亩,并全面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县、乡、村、户四级禁牧管护。目前,我州划定禁牧草原887万亩,并将禁牧区域以外的2855.48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划定为草畜平衡区。一系列草原保护项目的实施,让我州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一开始有牧民把禁牧区和休牧区的护栏偷偷扒开进去放牧,但随着草场生态改善,大家发现草场不但一年年变好了、河流清澈了、雨水增加了,而且草畜平衡让牛羊夏季长得更肥壮、冬天有足够的畜草过冬,也不再有牛羊饿死,牧民们开始主动保护草场。
  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等退牧还草措施的实施,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林草资源,从而为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使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型,许多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牧民走上了为养而种之路,生态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也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草原增绿、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草原是农牧民的命根子,草原生态破坏了,土地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优质牧草逐渐被杂毒草所吞噬,鼠害越来越严重,一堆堆“黑土滩”像是刺眼的毒癣,弄脏了草原原本美丽的容颜。更可怕的是,牧民只能在“过牧——草场恶化——贫困”的“怪圈”中挣扎,养着牛羊,过着贫困的日子。阿万仓乡沃特村的久西加家几年前还依靠放牧牛羊过日子,现在他家不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在双联惠农贷款的帮助下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育肥牛羊赚取差价,每年能有4到5万元的收入。
  “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免牧业税不说,一年还给牧民发草原生态奖补金,草场大点的人家都拿上万元,今年还给牧民群众贴息贷款,鼓励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科技养畜,挣更多的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了。”村支书冷木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全州共完成鼠害防治面积257.55万亩,已全面完成退化草地补播改良工作,开展补播改良面积101.8万亩,完成人工种草6.77万亩,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207.8万亩,全州2012年退牧还草工程已完成人工饲草地建设5万亩,退化草地补播70万亩,舍饲棚圈建设3000户。
  全州积极开展规范化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规范化承包草原3826.24万亩,涉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3742.48万亩草原均完成了规范化承包工作。同时,各县市认真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共划定基本草原3808.9万亩,划定禁牧草原887万亩,并将禁牧区域以外的2855.48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划定为草畜平衡区,通过加大出栏和转为舍饲圈养等方式全面完成2011和2012两年度超载牲畜核减任务,从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109.18万羊单位。
  全州已将2011和2012两年度补奖资金全额兑付到户,共计5.668亿元。若以2012年统计数据中全州51.3万农牧村人口计算,已兑付到户的2012年度补奖资金可使全州农牧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加552元,其中草原面积大、农村人口少的玛曲县增收最为明显。
  碌曲县尕海乡牧民香尕说:“生态环境的好转大家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以前一些开始退化的草场也慢慢地恢复好了。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保护好草原也是我们的责任。”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政府和农牧民的共识。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