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11月06日 >>01版:一版


让阳光温暖每个角落
——临潭扶贫开发工作纪实记者 张成芳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一排排漂亮的砖瓦房整齐排列,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百姓家……行走在临潭大地每个乡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临潭县从全县贫困现状和特点出发,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和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加大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重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开发、科技培训、劳务移民、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乡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如今,无论走进哪户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户户都有先进的家用电器,很多农户还购置了私家车,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了。农村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临潭县贫困人口比重也在大幅下降,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7.61万人减少到2012年底的5.78万人。
  临潭县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筹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给力”扶贫工作。
  ——整村推进推出农村新天地。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提升连片开发水平,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5个;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建设项目1个,省级连片开发试点建设项目1个,整乡推进建设项目3个,项目乡村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发展。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系列贴近百姓冷暖的扶贫工程的实施,使临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累计新修梯田1350亩、河堤78处17.53公里;新建农牧村饮水安全和小饮水工程89处,解决了4.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问题;新修村社道路46条287公里,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6150户,建成沼气池9890座。
  ——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开辟群众致富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培植富民产业相结合,着力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通过产业化扶贫政策、财政贴息、小额信贷等措施,着力扶持特色种养业、旅游开发、农产品加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启动实施了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开发,形成了以三岔、洮滨、长川等乡为主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和以城关、古战等乡镇为主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产业带。发展了27个村级互助社,投入互助资金513万元,实现了扶贫资金的可持续使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贫困群众收入的增加。
  ——劳务输转实现群众收入新增长。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劳务输转相结合,着力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整合资源,把“雨露计划”与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等捆绑,对贫困村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实现了稳定的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312期2.45万人次,“雨露计划”扶持各类大中专学生8018人,向兰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内外输送有固定职业的技能工1.22万人次。劳务输转成为减少贫困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多措并举移民搬迁见实效。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移民搬迁相结合,着力促进移民户异地脱贫,进一步加大异地搬迁力度,对生存条件极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偏远山村的农牧民实行异地移民,累计劳务移民1654户7621人,库区移民1027户4608人,灾后重建移民912户3167人。移民搬迁工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生态的有利发展,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搬迁户的长远发展,可谓一石数鸟,多方受益,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益探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社会帮扶帮富一批贫困户。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建立和完善对口帮扶挂钩扶贫责任制,扩大社会扶贫领域和范围,积极与北京、天津等对口帮扶单位协调联系,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累计落实帮扶资金4500万元,社会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755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324名。
  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该县扶贫开发工作由过去的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由过去的一村一户扶持向区域性扶贫转变、由过去解决温饱为主向注重全面发展转变、由“单打独斗”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为主转变,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临潭脱贫致富的路子。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