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11月07日 >>02版:二版


老产业走出新路子
——卓尼首位产业发展纪实记者 马保真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11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近年来,卓尼县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牧业生产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加大农牧业投入,首位产业首位扶持
  通过财政扶持,整合项目资金等措施,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农牧业投入,为农牧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保障。一是县财政每年落实至少600万元的农牧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二是大力整合牛羊产业大县资金、扶贫整村推进资金、黄河项目资金等,基本形成了发改、农牧、扶贫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使用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达4130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2036万元,整合农牧黄河项目资金220万元,羊产业大县资金300万元,整合发改以工代赈资金1065万元。三是以双联行动为载体,多方争取富民项目,引导培育富民产业,大力兴办民生实事,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县173个联村单位、3884名联村干部职工,为97个帮联贫困村、4293户贫困户,争取各类项目285项,落实资金3200万元,帮办实事4000余件。
调整产业结构,首位产业首位发展
  围绕调整和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大力淘汰山羊及其他劣质畜种,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了犏牛繁育、藏羊繁育、牛羊育肥、犏雌牛养殖四大产业带。其中:恰盖、尼巴、刀告3乡11个村重点发展犏牛繁育产业,喀尔钦、扎古录、康多、阿子滩4乡镇31个村重点发展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申藏、完冒2乡12个村重点发展藏羊繁育产业,柳林、木耳、纳浪、藏巴哇、杓哇、洮砚6乡镇43个村重点发展牛羊育肥产业;围绕“压粮扩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适度压缩传统种植,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亩产值,增加总收入。今年,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06万亩,其中,种植中藏药材5.03万亩,推广杂交油菜1.7万亩,建立青稞良种繁育田1350亩,创建青稞高产示范田1.2万亩;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全县已建成蔬菜大棚1129座,年产量达3000余吨,年创收入达1200余万元。
转变发展方式,首位产业首位推进
  在畜牧养殖方面,全面推行对当年产犊牦雌牛不挤奶、牲畜冬春季圈养补饲和牛30月龄前出栏、羊12月龄前出栏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峪、柏林两个种公畜基地组建了11个核心群,积极开展牦牛选育,已被认定为甘肃省甘南综合试验站11个示范基地之一。其中,大峪种畜场在大力发展种畜基地建设的同时,结合草场资源和养殖条件,积极与周边养殖户建立订单生产合作机制,通过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畜种杂交繁育、冬春季集中圈养补饲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引导鼓励周边养殖户发展优质种畜繁育,不断扩大大峪种畜基地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户经济收入。截至目前,示范带动周边牧户40户,解决剩余劳动力54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对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种良种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设施农业方面,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新模式。
  目前,蔬菜大棚产业已发展为覆盖申藏、阿子滩、扎古录、喀尔钦、纳浪、柳林6个乡镇34个自然村的主导产业;在特色种植方面,大力推广高产青稞、杂交油菜的种植,并积极开展良种繁育示范田建设和产地认证、无公害认证工作,推广全膜双垄穴播等先进种植技术,有力推动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推动产业化经营,首位产业首位引导
  按照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分别在喀尔钦乡和扎古录镇建成了两个活畜及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为群众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双联惠农贷款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牧民合作社数量快速递增,总数达到了410个。在加强对农牧民合作社引导规范的同时,加快农牧村土地确权办证工作,引导合作社与群众、与加工企业进行订单生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发展劳务经济,首位产业首位培训
  把劳务技能培训作为劳务输转的有效手段,作为劳务输转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座谈交流、编发资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本领。加大劳务输转力度,稳步实施“稳东进西”战略,积极开拓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输入地的联系和衔接,组织青年劳动力向外转移,鼓励壮年劳动力就地转移,切实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上半年,全县完成劳务输转1.2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051.65万元,劳务输转也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