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金民
个案 王华上初一时数学成绩不错,被数学老师指定为课代表。可是到了初二,由于文科跛腿,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语文、英语上,数学成绩大幅下滑,昔日名列前茅的他成绩已降为中等。为此,数学老师将王华的学习情况打电话告诉了王华的爸爸。没想到王华的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王华揍了一顿。因此,王华对数学老师有些反感。在数学课上,王华故意不认真听课并向女生扔纸团。数学老师大发雷霆:“怪不得你的成绩下降那么快,原来你心思不在学习上,想谈恋爱是不是?干脆回家找个人结婚算了!”王华一听,拍案而起,和数学老师吵了起来。当天,数学老师就打电话把王华在课堂上捣乱的事告诉了王华的爸爸。王华的爸爸这次把王华狠狠打了一顿。从此,王华对数学老师恨之入骨。 到了初三,数学老师换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女教师。这位老师非常负责,对学生很有耐心。她觉得王华很聪明,数学成绩不出色肯定是用功不够。王华也觉得还有一年时间就要中考了,所以决定洗心革面重振旗鼓。他对妈妈说他要努力拼搏一年考个重点高中。妈妈不知道他到底表现如何,就打电话询问数学老师。数学老师说王华头脑聪明但是不够努力,所以成绩不如意。妈妈把老师的话告诉了王华,认为王华欺骗了她。王华误认为老师向妈妈告状,于是对数学老师的好感顿失,觉得数学老师是个喜欢背后告状的阴险小人。就这样,王华又失去了学数学的兴趣,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分析 王华为什么反感老师?关键在于家长处理不当。当老师把孩子的负面信息告诉家长时,家长没有认真分析原因,老师一批评,家长就火冒三丈,并打骂孩子。每次老师一反映情况,家长就要打骂孩子一次,多次强化,王华就认为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就是告状,是借家长的手打骂他,所以他对老师心生怨恨。 王华家长没有在孩子与老师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初二时,王华成绩下降是因为他战略转移了,把重点放在跛腿学科上。如果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就会了解真相,然后告诉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就会理解他,就不会对他失去信心。家长不听孩子的解释,只听老师的,可是老师所看到的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不是全部,实质只有孩子最清楚。在数学成绩这个问题上,王华与数学老师缺乏沟通,家长也没有帮助师生进行沟通,以致误会越来越深。初三时,数学老师说王华不够努力,而王华却说自己很努力,王华的妈妈偏信老师不信孩子,实际上两者都有理。数学老师说王华不够努力,因为她对王华过去的学习状况并不了解,认为是他不够努力才导致成绩不出色。其实王华自己认为与过去相比,他已经很努力了,只是他的努力没有达到老师所希望的程度,两人对努力的标准理解不同。 支招 孩子与老师关系紧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作为“中间人”的家长,该怎么办呢?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延迟判断,冷静思考。家长不要听到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就误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心中愤怒之火“腾腾”升起。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老师所说的情况也只是一个侧面,家长要与孩子积极沟通后再做判断。家长必须保持头脑冷静,理智对待。如果老师反映的情况严重,家长应到学校向老师或班上同学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全面了解之后再向老师和孩子反馈。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老师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家长务必要从多方面了解情况再考虑对策,不可急躁妄动,让孩子内心不服,对老师更加怨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否则,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逆反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有意和老师对着干,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幅下滑。 二、消除误解,恰当定性。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有很多孩子认为老师是向家长告黑状,让家长惩罚自己,因此对老师心生反感。家长要引导孩子,消除孩子对老师的误解,告诉孩子,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是为了让家长、孩子、老师三方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应定性为“家校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批评孩子,家长不要冲动打骂孩子,如果打骂,孩子就怨恨老师,认为是老师告状惹的祸。 三、不可强攻,只可智取。对老师反映的问题,家长要认真对待,先核实情况再处理。如果情况属实,家长不要硬逼孩子去改,因为强攻孩子不仅不愿改,而且对老师反感,认为老师是和家长串通一气的卑鄙小人。家长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待思考成熟后再做反应,尽量用智慧的手段来处理。比如老师反映孩子有早恋倾向,家长要先核实,这个核实不是硬逼孩子承认,而是学会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孩子有无早恋的迹象。如情况属实,家长也不要打骂孩子,更不要硬逼孩子去改,可以以物喻事来说明早恋的危害性,还可以说说周围人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事例,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家长也要留些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让孩子有缓冲的余地。 四、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缺点,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呢?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成长的推动力,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改错中成长的。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犯点小错就大发雷霆,关键是要引导孩子改错。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想出好的对策。家长要摆正位置,要当老师的“助手”,而不当“打手”,帮助老师管教孩子,并不是老师一反映情况就打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长是老师的“帮凶”。家长要当孩子的“领航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不要“有理无理三扁担”,犯错就打,会让亲子疏离。 五、不当“传声筒”,整合信息,正确反馈。家长当老师的“传声筒”,把老师的话全盘倒给孩子,这很不妥当。老师的话是对家长说的,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反映问题的,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的。如果那样,老师就不必找家长,直接找学生说就够了。家长也不能当孩子的“传声筒”,不要把孩子的解释原封不动地说给老师听,孩子是解释给家长听的,而不是解释给老师听的,听话对象不同,不可照搬。如果孩子上课用手机聊天,老师说给家长听,家长就把老师的话原封不动地说给孩子听,孩子害怕家长打骂自己,就欺骗家长说用手机看时间;家长又把孩子的原话说给老师听,老师就会对家长不满,因为家长不信老师的“忠言”,而且对老师的人格产生怀疑,还宠着孩子,误信孩子“骗人的鬼话”。老师以后遇到此类情况就不再向家长反映,孩子就会无所顾忌,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家长要从多种渠道了解信息、整合信息,然后正确反馈给老师和孩子,信息要过滤,反馈时要有利于老师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提供一些孩子的优点,让老师多角度了解孩子,有利于老师进行综合判断。家长也要向孩子多提供一些老师的优点,让孩子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家长要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孩子克服缺点的良药。家长要做促进师生良性沟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