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武
曾记得,儿时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下了辛酸之泪;曾记得,情窦初开时席慕蓉的诗怎样打开了女孩子隐秘的内心;曾记得,在一片沉思中被余秋雨先生带着走了一段文化苦旅;曾记得,在卡西莫多独眼的注视下审视内心的良知、美与丑的天平;曾记得,在《边城》似幻梦的歌声中摘得大把厚实的类似虎耳的一种草…… 上帝给我仅仅一次的生命,我却要在书中偷偷地双生。书与我,不仅是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智慧的传递,文明的薪火。 然而,我却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东西,报纸上说我国六十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2005年甚至低于50%;电视上说人群中出现了“少年读名著热”,中年人以为小孩子才需要读书……我不禁愕然,我并非不赞成网上读书,也并非不赞成人们偏爱读明星绯闻、时尚杂志,我只是伤感于书店里被尘土覆盖的那些经典,那些已无法历久弥新的人类美好智慧;我只是痛心于书摊上充斥着色情暴力气息,名著的芳香已如昨日黄花般无踪无迹了。 父辈们是经历过十年动荡,上山下乡受苦的一代,爷爷曾告诉我那个年头在昏暗烛光下摘抄《红楼梦》的往事,我也见到过经爷爷细心贴补多次的《三国演义》,书中那些密密麻麻却无比齐整的批注让我甚至有流泪的冲动。在那么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却如饥似渴地追求精神充足,这一切都无不令人感动。 可是如今呢?在这个快速发展、物质不断充盈的社会里,精神的馨香哪里去了? 我曾记得高考结束后,无意间踱进兰州市的一个路边小书店的经历。那是一家极小极古旧的书店,门楹上写着“书香深处自清凉”的句子,略显破败,在店里,我竞意外发现了线装本的《庄子》和罗曼·罗兰的《巨人传》,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卖些时下走俏的小说时,老人说:“我就不信这么好的东西会没人要!”我惊异于他的执著,他花白的头发在我眼中显出一种亮闪闪的光彩。 是的,作者在书中延续他的生命,读者在书中寻找自己的乌托邦。匆匆追逐名利的人儿啊,你的眼蒙尘了吗?腿走倦了吗?停下来吧,让书中的清泉洗净你的眼,沉寂心的浮躁,让书的火点燃你的善良和激情,还一个真我。 上帝仅给我们一次生命,让我们在书中偷偷地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