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力军,从一定程度上说,农牧民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几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将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重点,对农牧民培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牧民培训现状 我州现有农牧民54万人,其中80%以上农牧民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仍占一定比例,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理解难、接受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州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州努力探索农牧民培训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牧民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各类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牧民学科技的意识有所提高。 二、农牧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牧民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相关部门也多方努力,并且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受居住环境、接受信息、思想观念等影响,很多农牧民仍然比较保守,安于现状,怕担风险,排斥新鲜事物,一些农牧民认为培训费时费工影响收入,其成本效益远没有其他投入来得直接,不愿意来参加培训。 2、农牧民培训管理有实际困难。农牧民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分散、流动性大、年龄大小不一、教育层次不齐、培训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牧民培训难以管理,决定了农牧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3、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农牧民的培训财政投入比较少,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大部分局限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最基层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牧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4、培训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现有培训缺乏切实有效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培训内容过于笼统,培训形式依然停留在课堂讲解,培训科目方面也比较落后,理论性过强,不能解决农牧民在生产、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生产的实际需要。 三、建立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以农牧民需求为中心是教育培训生命力之所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农牧民的愿望,切实把握农牧民的需求,掌握农牧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培训时间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培训目标,突出重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体现出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征,只有实效性提高了,针对性增强了,教育培训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是提升教育培训整体效果的关键。培训内容是整个培训的核心,培训内容的灵魂是让农牧民听得懂、用得上,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考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在农牧民培训形式上要把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实地指导和具体操作并重;把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与“土专家”介绍经验并重;把集中授课和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并重,以培训形式的创新推动培训效果的提升。 3、坚持“三个结合”是构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基础。“三个结合”即结合时节、结合不同生产地区、结合场所。实行农闲集约化培训与农忙季节性培训相结合,围绕生产周期进行相应的生产过程培训;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差别选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搞好示范田、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采取田间示范指导、基地参观操作等形式,为农牧民搭建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把基地建设成农牧民参观、学习、培训的现实场所。 4、创新培训模式在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基础上,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这条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青壮年农牧民、农村牧区妇女等不同培训对象,依托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业合作社、农牧业专业协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形式多样、有所侧重的分类新型产业农牧民培训。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牧民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牧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牧民对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