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舟曲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以深入开展“两提升一规范”为载体,不断创新思路,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八抓”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为加快扶贫开发、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学习,活思想,增强党员干部执行力。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引导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采取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学习,有效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领会精神强素质。始终把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和中央省州组织工作会议,以及全省全州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统一思想,丰富载体,强化宣传,着力在领会精神实质、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学习成效、营造浓厚氛围、学用转化成果等方面下功夫、创新路、求突破,有效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民利、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截止目前,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96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8500余人(次),开展学习培训研讨会3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达6600余人(次)。二是精钻业务强能力。各级党组织把提升党员干部综合能力作为推动工作的主抓手,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帮带学习相结合,把业务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把提升能力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着力提升干部的业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党组织共举行各种知识培训56场(次),培训人数达4500余人(次),每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笔记1.5万字,理论文章300余篇。三是注重实效强服务。各级党组织以围绕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让党员干部融入基层,为群众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医疗,“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尤其是各乡镇深入推行“三联四问五制”、“六包四承诺”工作法,积极落实干部坐班制和服务代理制、轮岗定责制等多项工作制度,切实增强了服务联系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县2600余名党员干部走访基层4300余次,走访群众达8600余人(次),开展志愿服务62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165件。 抓培训,创精品,增强服务群众创造力。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的主要途径,以打造精品化“培训品牌”为抓手,不断创新方式,丰富培训载体,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提升各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和促进发展的综合能力。一是自主学习促提高。结合“乡镇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以“四学”为重点,要求各乡镇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2次,干部自学每年不少于300小时,乡镇科级干部每年完成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每人至少撰写1篇调研报告,乡镇一般干部每年完成5000字以上学习笔记,并于每季度末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同时,督促和指导600多名科级干部加强在线学习,着力提升掌握政策、用活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赴外培训促创新。抢抓中组部对口帮扶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百名干部挂职、千名干部培训”工程,分期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培训,有效更新了广大干部的思想理念,切实增强了全县各级干部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截至目前,共选派4期100名基层干部赴江苏无锡、天水等地挂职,选派4期400名党政干部、2期200名专业技术人员,2期200名“两代表一委员”和5期250名村干部赴江苏宜兴、江阴等地进行见习培训。通过培训,既开阔了干部眼界、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推动创新和发展能力。三是专题讲座促发挥。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以“舟曲大讲堂”为平台,以“五讲”(即专家教授讲理论、县级干部讲政策、县直科干讲业务、乡镇干部讲实践、党员群众讲经验)为主要方式,大力开展学习培训,着力提升各级各类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截至目前,“舟曲大讲堂”共开讲4场次,累计培训干部群众500余人次。 抓组建,强管理,增强群众增收保障力。坚持把临时党支部作为外出务工人员创业致富的坚强堡垒,不断创新方式,积极在外出务工队伍中组建临时党支部,切实做到了让外出务工人员“离家不离党、辍耕不辍学、流动不流失”。一是掌握实情组建异地“新家”。按照“掌握去向准、组织组建快、作用发挥实”的要求,切实加大组建力度,做到条件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目前已在全县成立了22个临时党支部,2个党小组,1个党员联络站。切实为壮大务工产业、实现务工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多措并举破解党建“难题”。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联络站,破解了组织设置难题;建立了外出务工党员“双向交流”和“双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党员管理难题;从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和载体上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活动,破解了活动开展难题。三是人文关怀促进作用发挥。以服务劳务经济、强化人文关怀、维护党员利益为工作核心,积极与务工企业沟通协调,维护务工人员的利益诉求,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县委先后组织4次前往务工人员集中分布点进行慰问和调研,对166名务工人员进行了慰问,增强了外出务工人员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倍感“家”的温暖。 抓整改,促提升,增强后进组织后劲力。坚持把后进整改作为突破难点工作的切入点,结合全县开展的“两提升一规范”活动,不断加大整改力度,使后进组织战斗力得到了有效加强。一是蹲点调研摸清后进“病根”。制定印发了《舟曲县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活动工作方案》,并从5月下旬开始,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联系乡镇、联系村和学校,积极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全县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共开展调研活动120余次,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50余条,撰写调研报告39篇;各级党组织书记共撰写调研报告52篇。二是自查自纠把准整改“脉络”。各级党组织围绕基层党建工作“四规范”、“三联四问五制”和“六包四承诺”工作法等情况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提出了整改要求、任务和时限。全县共倒排出19个后进村,由乡镇党委书记蹲点整改;全县倒排出江盘学校为后进学校,由教育局党委书记蹲点整改,整改效果明显。三是整改提高狠下晋位“药方”。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通过“四查四看”活动,大力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尤其在对全县后进乡镇整改中,组织部部长亲自蹲点,深入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提出意见建议,明确整改时限,工作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工作成效得到全面提升,并于11月底全部摘除了后进“帽子”。 抓指导,精业务,增强远程教育服务力。坚持把农村远程教育打造成党员群众受教育的主阵地,群众学习增收致富本领的主渠道,不断强化作用发挥,注重拓展功能,有效提升了远程教育的综合利用率。一是服务春耕确保增收。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积极加强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配合,为春耕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收集、下载、刻录了一批春耕生产方面群众急需的教学课件,在各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及时播放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演示,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解决育苗、保墒、施肥和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难题。二是宣传教育做好预防。在全国H7N9禽流感蔓延之际,各站点积极下载关于H7N9禽流感疑似病症、发病症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视频及文字资料,播放卫生常识、防范措施等视频,开展防控流感宣传和专题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全县共组织群众观看H7N9禽流感专题报道视频500余场(次),共发放流感知识卡片3000余张。三是助推劳务促民增收。利用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双培双提”活动,有效推动了劳务输转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无序化向规范化的模式转变,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共举办各类综合培训班65期,培训人群达6200余人(次),在64个行政村开展资源共享活动120余次,交换各类资源38个。 抓换届,重程序,增强风清气正影响力。坚持把配强村级班子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提前谋划,积极筹备,着力在组织领导、矛盾排查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为换届选举工作保驾护航。一是统一领导强部署。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纪检、财政、民政、审计、妇联、团委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4个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督查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分片包乡,加大对全县19个乡镇换届选举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切实做到部署到位、责任到人,为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摸底排查打基础。重点从摸清现任村“两委”班子工作情况、班子成员基本信息等6个方面对村级班子运行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将全县所有问题村划分为“五类”重点村,针对可能影响到换届选举工作的不稳定因素全面排查,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县各乡镇共开展摸底排查260次,解决纠纷20余件。三是宣传培训造氛围。坚持将教育培训与宣传动员相结合,县乡村“三级联动”,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重点对换届选举工作业务知识、相关法规、基本规程等进行了培训;制作了《换届选举工作知识100问》,在“五类”重点村积极开展“一讲五宣”活动,营造换届选举工作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共组织宣讲组进村宣讲6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600余份,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20余次,受教群达6万余人。四是突出重点早预防。采取提前预防和应急预案相结合的方式,对换届选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逐类进行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工作漏洞和预防要点,并结合工作实际,为25个换届重点村制定工作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同时,加强与政法、公安、信访等单位协调,联合成立专门的应急处置组,力求在第一时间合理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 抓落实,惠民生,增强结对帮扶支持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锻炼组工干部的主战场,引导组工干部在认真做好本部门“双联”行动各项工作的同时,配合省、州组织部门积极开展“双联”行动,推动了省、州组织部门“双联”行动的深入有效开展。一是争取项目夯实基础。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面加强省、州组织部门各联系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委组织部联系的拱坝乡4个村实施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完成通村公路拓宽硬化11.5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累计投入47.1万元,村道亮化中安装太阳能路灯87盏,完成危房改造70户,投入资金7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4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和配合州委组织部联系的大川镇石门沟村,帮建完工了“惠民桥”,修建了400米村庄坎边护栏,解决了26盏太阳能路灯,换装了价值4.2万元的80KVA变压器,配置了价值3000余元的部分办公设备等工程,解决了一系列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二是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省、州组织部门各联系村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优势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力。如在省委组织部联系的4个村上,着重在特色种养业方面挖掘地方优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效益和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目前累计完成经济林果种植达1697.5亩,中药材种植1045.8亩,带动发展土鸡、仔猪养殖34户,修建塑料大棚170座,投入资金170万。在州委组织“双联”联系村,协调解决药材籽种200公斤,鼓励群众发展药材产业,促进增收。三是智力帮扶转变观念。坚持把转变群众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双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发挥运程教育站点作用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省、州委组织部门帮扶机遇,邀请县委党校和农业、林养殖等方面技术人员深入到拱坝乡、大川镇为群众开展政策理论、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不断增强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截止目前,共在两乡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1场(次),开展远程教育培训6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2500人(次);选派64名乡、村干部群众赴外地观摩学习,拓展了广大干部群众视野。四是创新方式谋求发展。协助省委组织部成立了“舟曲县拱坝乡农民夜校”,先后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农民366名,打开了群众通往知识和技术的大门;在拱坝乡各村分别成立了“女子先锋队”、“老年咨询团”、“卫生执行队”等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全民共建”活动,提高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结对帮扶区域联建新路子,促成了拱坝乡片片村与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等6个在地域特征、发展实际上有相似和借鉴之处的异地乡村,先后结成了帮扶对子,增强了双方在资金帮助、技术支持和劳务输转等方面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 抓服务,转作风,增强组工干部凝聚力。坚持以打造模范部门和建设一支公道正派、甘为人梯的组工干部队伍为出发点,内抓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发挥了组工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完善制度优服务。以主要领导包抓问题多、难度大的乡镇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组工干部联系乡镇制度,全体组工干部经常深入所包抓乡镇,督促和指导乡镇开展党建、“双联”等工作,有效增强了组工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组工干部定岗定责定任务工作制度,每名组工干部年初结合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专人对工作任务进行备案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定期督促落实情况。同时,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定期交流制度,强化了干部之间的考核评比,激发了组工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丰富载体求实效。积极开展“组织部开门纳谏”活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扎实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组工干部进农户、吃农饭,访民意、摸实情,全面掌握群众所想所需所盼,帮助解决实事难事;结合“双联”行动,大力开展“组工干部联系了1户贫困户,采取“季初定期访、困难及时访、节前重点访”等形式,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深厚感情。三是创新举措转作风。以深化“联系群众转作风、公道正派树形象”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行“四个一”(即:每一周一学,确定每周星期一为“学习日”,重点围绕中央及省州关于作风建设相关部署要求,围绕“如何做公道正派组工干部”等主题进行集中研讨学习。每一月一研,认真落实组工干部联系乡镇制度,深入基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大调研”活动。每季度一讲,结合“舟曲大讲堂”活动,按每季至少开展1次集中讲课的要求,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每半年一查,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为主题,积极开展互查评议,通过“三查”,加深组工干部内部之间的交流)工作法,有力地促进了干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作风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