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老人,靠谁养老?子女?护工?养老院?哪一个是生命中最后的依托?谁也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养老,逐渐成了政府、学界、产业、百姓饭桌上的热门话题。近日,赵宝刚导演的一部热播电视剧《老有所依》,将几代人养老的恐慌与无奈浓缩到大家眼前,引起了人们对养老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恐慌。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老有所依》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剧情反映出了现实中中国正在面临的养老困境。 困境一 有钱的老人能“作” 闹心的背后是孤独 剧中情节:文化局干部方琼,退休金五六千,身体倍儿棒,儿女都是高级白领,有车有房,还有小保姆伺候。但走到哪,哪里就鸡飞狗跳,在小女儿雷颂华家,疑心小保姆偷东西,怀疑女婿与保姆有染,在另一个女儿爱华家,替女儿出头和亲家吵架……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条件不错的老人,衣食无忧,但特别爱和周围的人较劲,唱反调。其实这些老人的种种表现,只是在正话反说——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老人知道子女工作忙,有时不好直接说,只能借题发挥,用一些极端的方式,甚至装病来表达。 虽然“常回家看看”条款已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过绝大部分儿女因为工作等原因,并不能随时出现在老人面前,所以对儿女来说,孝顺,也讲究效率。 为什么这些老人到哪儿,都会鸡飞狗跳,是因为大家对老人的行为,都武断地理解错了。就像小时候我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一哭,父母就知道我们饿了、困了、疼了、不舒服了。而等老人老去,我们也需要对老人的行为重新进行解读,因为,老人无外乎渴求孩子般的关注与陪伴。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孝顺对了,并不需要你太多时间,没时间不再是借口。很简单,在语言上给予老人所需的关注,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同时,送老人一些小礼物,比如在网上购物的时候,给老人也买件衣服、围巾,都会让老人感觉到温暖。 困境二 没钱的老人被“啃” 揪心的背后是无奈 剧中情节:亚芝退休金才一千多,与儿子、儿媳一起住在平房里,儿子余淼有癫痫,所以亚芝格外溺爱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但儿子和媳妇还是算计这两间平房,但把房子过户给儿子后,亚芝自己则被儿媳赶了出去。 啃老的现象很普遍。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5年的调查数据: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子”现象,30%左右的成年子女有啃老情况。距今快过去十年了,“这种现象肯定有增无减”,北京回龙观临床心理科大夫彭旭说。 源头并不能仅仅归咎于生活压力大,从精神和经济角度而言,不少年轻人都还没有和父母完全“断乳”。被“啃”的老人们其实应反思下自己。 古训:溺子如杀子。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在安全感、生存需求被适度满足后,心理需求上升到情感需求,从小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和爱不够,这份创伤留存心中,因此更愿意对孩子表达。 剧中的亚芝,用养来代替生,用后天代替先天,这样的补偿心理,导致儿子啃老,其实是自己埋下的苦果。 到老年才发现自己错了一辈子,不要只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妨参加些集体家庭活动,可以纾解心情,让孩子成长起来。“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啃老族们也要明白:“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她,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困境三 失能的老人被“虐” 糟心的背后是无助 剧中情节:吕希的母亲中风后,全身瘫痪,找了一个看似热情勤劳的保姆,却不想这位保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除了不给吕母吃饭,还经常打骂吓唬老人,把老人的头往墙上撞。最后,吕希尊重母亲的愿望,选择让其尊严而死。 这是剧中最揪心的情节,然而被虐的老人不仅只出现在电视剧中。 2011年5月,一段网上流传的《郑州畅乐园老年公寓护工残忍虐待老人》的视频让人颇为震惊,这位护工经常在凌晨三四点,将老人拖起来,用各种方法折腾虐待,若老人稍有反抗就会施以暴力。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提出,养老的工作中有很多瓶颈,这些瓶颈解释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哪里养老,一个是什么人来帮助我们养老。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更多的是什么人来帮助我们养老这个问题。现在的养老护理员越来越难找。 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一项研究数据,到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852万至7590万,失能老人达到599万至674万,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达到657万至731万。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至500万人,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余人。 北京博爱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桑树德介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为重度失能。 因此,为老人选择适合的护工,除了看家政机构的相关资质,一定要多问问护理老人的细节,“像剧中那样随时回家抽查也可以参考。”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卜力建议,特别是把失能的老人独自放在家中的儿女,回家一定要认真观察老人看护工的表情,是否有恐惧、厌恶,或是在请护工前和老人定好“暗号”,比如眨五下眼睛就是不满意护工等,总之,察言观色才能发现问题。 除非重大疾病,老人一下子完全瘫痪,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机能都是逐步丧失的,康复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规的康复方法,能够尽量帮丧失的功能重建,简单来说,腿脚不利索,平衡力差,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走路就会稳当很多;说不清话,表达受限,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也能逐渐吐字清晰。老人们一定要记住,艰苦的康复训练就能让子女摆脱后顾之忧。 对于久病缠身,治愈无望的失能老人,尊严死也是个亟需面临的话题。 对此,该剧导演赵宝刚也表示:很多人对吕希的做法不认可,但在我看来却是最科学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活着都等同于受苦,维持下去的意义不大。赵宝刚甚至为自己也选择了这样一个“尊严死”的方法,“我在生前的时候就留好了遗嘱,在我丧失能力的情况下,我能有尊严地死去,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人到了那个时候必须是这样,因为你不放弃,最终还是要放弃,只不过你不愿意、不忍心放弃,越晚放弃其实越痛苦。”生死遂愿,只是希望老人在选择时,儿女们能多一分理解,就是最大的尽孝了。 困境四 想进养老院的很难 伤心的背后是无望 剧中情节:方琼在家里闹腾,最终被女儿送进一个月费用五千多的高档养老院,然而在这里,老人们互相攀比,让她过得并不舒心;等到换了能和老人和睦相处的平民养老院,养老院又因拆迁而解散。 找个合适的养老院很难。 借用剧中养老院院长的话“全北京老龄人口已经接近300万,其中失能半失能的就已经占了20%,能够照料失能老人的敬老院,才十几家,也就上千个床位。你们想想,这中间的缺口有多大?” 可见,住进养老院有多难,且找养老院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两个方面的需求最好满足,一是离家近,二是附近有救助医院。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和儿女之间的情感不能断裂。要知道,养老院更多的是帮助老人生活方面的照顾。离家近,子女可以常去探望。而附近有医院,则可以让老人在身体出现问题时,及时得到救治。 亚芝的扮演者奚美娟的看法是:最有尊严的养老,应该从金钱和精神两方面提前做好准备。是否要依赖子女赡养,是值得讨论的。其实,养老院是个解决生活之忧的地方,吃穿住行都不用操心了,没有这些生活琐事的困扰,老人们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让自己老有所乐才是关键。就像剧中江开国他们入住的养老院,虽然条件差一些,但老人在这里,可以弹奏乐器、种花养花,老人在这里生活,乐不思蜀,反而比在家中的乐趣还要多。 养老问题似乎是个永远无定论的话题,面对如此难进的养老院,彭旭大夫的方法或许值得大家借鉴:志同道合的老人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这种养老方式,更符合我们心理学上的互助和满足,让老人更有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