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学习了甘南州干部在线学习平台中的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课程,感触颇多,深受启发,使我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有了几点新的认识。 一、社会管理要“变”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及个体的幸福感增强。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在新时期,面对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数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就要变革,要突破既有束缚,要破茧,因此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与不二法门。 二、社会管理要“疏” 讲座中讲到创新社会管理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规范体系,着力改善民生。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建立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以为,这些突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化保障,要在制度下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就是执政党对公民的“引”和“导”,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跨越了温饱,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同时,处理和化解好干群关系、干群矛盾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问题,加之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诸如社会暴露的贪腐、土豪、强拆、医患、弱势受辱、群体事件等,在其貌似超然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与愤懑,这使得他们往往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肥沃土壤。当一切都不再相信、一切都不敢相信、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时候,谣言就会主宰社会,恐慌就会降临社会、动荡就会席卷社会。还有如“乌坎事件”、兰州的“抢食用盐”背后并不仅仅是经济投机,人民利益受损,更多的是社会性的焦虑与迷茫。 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的公仆观念,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要深入基层了解真正的民声意愿,从而达到“为民富民”的美好目标。 三、社会管理要“实”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我们要正确看待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如果我们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满足老百姓各种合理的需要,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满意,这就实现了我们社会管理的目标。政府不仅要直接提供社会组织不能或不愿提供的服务,还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督,要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做好公共服务,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公共服务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公共服务动员社会组织来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要大力培育发展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社会管理要“全” 马斯洛的社会需求论指出人有多种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可以看出每个人在多种需求的基础上会会产生多种诉求,并且诉求是多样化的,加之在社会矛盾复杂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同时社会管理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如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要不断树立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