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远方的客人,踏进这片绿色,定会心生美意。蓝天碧水间,葱茏青山下,热情好客的主人身着艳丽的藏衣,手捧洁白的哈达在路口迎接你。 像是取景框里的一幅画,有山、有水、有草地,美丽富足,这就是草原人的好日子。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找准特色,明确方向。黄河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甘南,因此甘南被国家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中华水塔”、“黄河蓄水池”,属于“限制开发区”,我州被国家整体纳入全国13个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范围,2007年12月,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正式获批实施。 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立州”战略,明确了建设“生态甘南”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充分认识将甘南藏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切实把生态屏障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协调、宏观调控、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了《甘南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和《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项目规划》等中长期规划。2012年7月,编制的涉及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社会事业与民生项目、生态城镇与人居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等7大类266个项目,总投资3169.3亿元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出台了《甘南州深入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甘南”的实施意见》,加快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步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经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公布实施,从民族立法层面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我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及绩效评估考核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甘南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及绩效评估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60%以实施具体项目的方式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挥作用。制定了《甘南州生态战略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梳理了涉及农牧、林业、水电、环保等方面的项目51个,以这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具体项目支撑生态屏障的建设。 碌曲县尕海乡秀哇村村民万玛过去依靠草场放牧,牛羊在“冬窝子”“夏窝子”中间转场,草场得不到充分休养,导致草畜矛盾突出。2010年,国家出台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的惠民政策后,万玛组建了牦牛繁育专业合作社,通过集约化生产方式保持草原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加强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牦牛品种,社员户均年纯收入达到5.6万元,这一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在保护草场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