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独自离开家乡,在遥远的甘肃工作的那几年,名字好听、内涵浪漫的“花儿”成了我对那里最大的念想。“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二月里来春风刮哎,只等天公把雨下;三月里来三清明呐,桃花不开杏花儿红……”这就是甘肃有名的一段花儿歌词。 刚到甘肃时,同事告诉我,花儿是西北地区农民劳作生产时抒发情感的“号子”,后演变为男女追逐爱情的歌谣,它是对情人的思恋,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花儿语言生动,曲调悠扬,朴素粗放,和咱甘肃人一个性子!” 时间长了,我渐渐体会到,在甘肃,沧桑、旷远、苍凉的原生态音乐花儿,尽显西北高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并由此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在我眼里极富浪漫气息的歌儿,并开始慢慢地、逐步地了解她:花儿最早发源于甘肃,遍及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是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藏族、裕固族8个民族的一种民族情歌,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负有盛名。临夏当地有一种说法,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叫“花儿”。在甘肃,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临夏花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色,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离开甘肃后的几年里,我仍然关注着花儿,听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莲花山,每年都要举行“花儿会”,期间人头攒动,场面宏大,成千上万的当地人放下手中的农活,相聚于此,尽情引吭高歌,你唱我对,借花儿抒发爱意、表达友情、赞美生活、憧憬未来。 最近又得到好消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花儿”,最近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愿“花儿”常开不败,开遍神州,馨香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