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87的张亮穿着花睡裤、灰色背心,努力把自己蜷成一团在狭小的床上打滚,踢着长腿。耍了会儿赖后他一个鲤鱼打挺,干脆利落地笔直站起来,询问面前的儿子天天,“如果你现在是村长的话,喊完‘集合’后你比较喜欢哪种小孩子?”天天低头嘟囔着,“喜欢听话的。”“现在你理解村长的感受了吧?咱俩试一下,你是张悦轩,我还是你爸爸,”张亮拍拍手,“集合!”天天立马雀跃着跑到面前。 这段角色互换的睡前谈话,发生在《爸爸去哪儿》第二期的结尾,被很多观众啧啧称道。节目中,他平等相处的育儿方式在五个爸爸中最受好评,播出四期,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从11万涨到了220万,连专家都在报纸上一板一眼地肯定,“张亮是一个情商很高的爸爸,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知道采用什么方式能收获最佳效果。” 不能再重复父辈的错误教育方式 其实张亮对“父亲”这一角色一无所知。现在想来他很庆幸25岁就做了爸爸,当时他没车、没房,刚从地下室出租屋里搬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 “我当时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换尿布都是百度出来的。”张亮懵懵懂懂就成了模特圈里罕见的年轻父亲,身边没有任何朋友可以交流育儿经,他之所以跟儿子成了好哥们儿,恰恰是因为自己当时也不过是个孩子,“我算是跟天天一起成长的”。 不过,天天在节目开始的表现并不好,他在五个孩子中最先发难。抵达灵水村后,先是为了要交出iPad大发脾气,又在大家参观房子时站在门口不肯进,百般抱怨“屋子好恶心,好臭”,甚至后来张亮在他鞋上洒了水也要闹腾一番。张亮倒是对儿子洁癖表示理解,“这些房子在农村已经废弃三四十年了,而且我们住的那所好像在抗战时期被烧过,还有那么一股子味道。要知道在外面他想去洗手间的话,我一定要把车停在一个星级酒店,马路边那种公共的卫生间,他是绝不肯进去的。” 张亮的教育方式几乎跟父亲背道相驰。像每个典型的80后一样,他的父母因为年代原因并没怎么读书母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有了儿子后,张亮下决心要让儿子做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人。他送他去普通公立幼儿园,不强迫给他报任何兴趣班,甚至提前替他考察好的小学也是负担不太重以创造性教育闻名。天天喜欢骑单车,游泳,玩电子游戏,所以他才会抱着iPad死活不松手。张亮唯一给孩子报的特长班是绘画课,还是那种启发式教法,比如一上课老师就会要求小朋友画出自己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画出来要求大家临摹。 张亮的教育方式也是这种启发鼓励式的。天天开始不愿去幼儿园,张亮就跟他商量,“先去幼儿园学知识,回来教给爸爸好不好?”儿子不肯参观屋子,张亮始终没有不耐烦,边摆出一副“我理解你感受”的表情,边协商尝试各种办法,先循循善诱“这里有鸟快来看”,然后付诸行动“我扛着你进去吧”,成功后还不忘转移注意力调侃,“你真重,比妈妈还要重了”。 最好爸爸炼成记 在这种没有压抑气氛下长大的天天,在张亮面前可谓畅所欲言,不用担心爸爸会突然翻脸,摆出一副权威压抑他。也因此天天在想像力方面特别突出,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让张亮哭笑不得自己常常“被这个二货带着走”。 在灵水村他们住在农户家,院子里架上的葫芦上绑着绳子,张亮想趁机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种植方式,就问天天知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想出天天出语惊人,这是“西瓜荡秋千”!还有一次,天天抱着一只鸡在门口玩,张亮问,这是公鸡还是母鸡?天天很干脆地回答,“母鸡!村长说了小冠子是母鸡,大冠子是公鸡!”张亮顺口说,那是女孩子,给她起个名吧!天天想了想,“寇静!”张亮无奈,“寇静是你妈!你能换个名字吗?” 节目最初爆发性释放完情绪后,天天就一路能量饱满,表现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在第一期“找食材”环节时,王诗龄让天天帮忙拿东西,他很爽快地答应,看到田雨橙拎那么重的东西,哪怕很累了还是会跑过去主动帮忙,对于五岁半的孩子来说,已经很有担当。甚至第一天开晚饭时,也只有天天注意到了摄像师没有吃饭,喊着“程叔叔,一起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亮在团队中也是明显的“奉献者”角色。因为厨艺精湛,他的新绰号是“亮长今”,第一天就掌勺了大家在农家的晚餐,在之后也很细心教其它爸爸切菜。石头炫耀自己在没有Kimi陪同下自己找到锅时,他悄悄教育“你和Kimi是一个团队的,这是集体功劳”。在宁夏沙坡头湖里捞鱼时,他想到王岳伦没捞到可能不好向女儿交差,自己捞了一条后悄悄递给了王。 导演的话:在张亮和天天身上能看到反哺 几个爸爸私底下交流的时候,都说张亮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从节目里也可以看出,他跟儿子经常欢快击掌,默契十足,显然平时就很亲近。两人都很擅长情感表达,出门时天天一直担忧自己会表现不好,反复问爸爸“相信我会听话吗?”张亮的反应完全是“我当然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谁相信你。”天天则常常把“爸爸我爱死你了”,“爸爸你做饭最好吃了”挂在嘴上,在爸爸PK时得了最少的票数(一根狗尾巴草)时,他拔腿就往外跑,被错怪后委屈地回答,“我只是想自己找一根狗尾巴草给你……” 这一幕让很多观众瞬间泪奔,但最动容的还是在第四期结尾的谎言测试游戏中。爸爸们故意摔碎别人孩子细心呵护的鸡蛋,孩子们要么发脾气告状,要么又哭又闹,唯独天天丝毫没有埋怨“坏叔叔”田亮,还让他“快走”。他先是对爸爸撒谎,戳穿时解释“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是他打碎的”,并主动将过错揽自己身上,“对不起,打我吧”。而在面对爸爸的关心时,他边擦眼泪边反过来笑着安慰爸爸“没关系”。 现场导演蒋良称赞天天的情商最高,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这样。“情商高的主要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天天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你可以体会到他对你的关心和爱。”有网友则评论说,“在其他几对的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父爱,在张亮和天天身上却能看到反哺。” 《爸爸去哪儿》让我们重新认识“爸爸的作用” ● 爸爸懂得适度冒险 在妈妈们的育儿经里,保护孩子安全是绝对的座右铭。爸爸们的意见却不一样,拥有4岁女儿的威尔表示:孩子应该学会尝试新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面临真正的危险,如烧伤、烫伤等。我们可以带着她学会爬篱笆,满足她站在椅子上拿东西的愿望,让她感觉物体失去平衡时可能会发生的事,然后及时避免危险发生。学会尝试和适度冒险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耶鲁大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凯尔·普鲁厄特博士认为,孩子要学会一项体育活动,总要有一些风险,如果害怕摔跤,就什么都学不会,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谨慎,不愿做没有把握的事。 ● 爸爸更加不拘小节 母亲对待孩子,通常遵循常规和标准,因为内心的责任感促使她们事事追求完美。这不但让妈妈不堪重负,也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相比,爸爸们可能会选择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可能把孩子的衣服穿反,或者穿的袜子也没配对,但只要孩子感到温暖和开心,又有谁介意呢?如果你把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爸爸,那么,只要在保证孩子舒适的前提下,就该彻底放权,不要指手画脚,让爸爸和孩子间拥有更多的愉快互动。 ● 爸爸自己更像孩子 爸爸们似乎是天生的玩耍好手,总能找到和孩子嬉戏的点子:一场虚拟球赛,一个模拟的乐器,一个木勺充当的麦克风,都可以让他和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看似吊儿郎当的做法通常只有爸爸们能做出来,妈妈们则肩负着打扫卫生,保持整洁的任务,或者一本正经地教育、指点孩子。对每件事都负责的心理,很容易让妈妈们感到疲劳,也占据了她们和孩子创造快乐的空间。试着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放轻松,不必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与其每次跟在孩子身后收拾东西,不如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儿。同时,面对困境时,轻松的幽默一下往往比严厉斥责和说教更有效。 ● 爸爸容易忍耐,懂得等待 孩子哭闹时你该怎么办?相比妈妈们的急于安抚,爸爸们更具耐心。已为人父的詹姆斯体会到这种不同:孩子在洗澡时如果哭闹,他会给孩子适应水的时间,在旁边等待一会儿。此时,他的妻子就很焦急,或者干脆上前抱起孩子,尽力安抚他。实际上,在发现孩子受挫时,妈妈们更难以忍受,爸爸们则愿意让孩子经历一点挫折,因为这会让他们学会面对问题。虽然爸爸们的做法看起来好像没有人情味,但这却是他爱孩子的独特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面对真正的世界。 ● 爸爸更善于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 小编的话:其实爸爸妈妈一样重要 妈妈们通常有一个逻辑:如果孩子爱我,就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爸爸们则认为这种逻辑只会催生更多挫败感。爸爸们一般不会把一件小事扩大,只是就事论事,让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此外,如果孩子不在身边,妈妈常会变得魂不守舍,而爸爸似乎毫不担心,这也让他们拥有冷静处理事情的优势。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游戏找爸爸,归巢找妈妈,这是大多数孩子的做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等来影响他们,给予他们关怀与呵护;也需要父亲用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孩子的性格,通过爬山、游泳、探险、游戏等活动赋予他们坚强、勇敢、果断、自信、独立等性格。 (摘自江苏网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