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加
“同样的外出打工,做着一样的活,有证的就要比无证的一天多挣几十块,一年下来,要多挣几千块钱呢。有些工地还抓的紧,有些挣钱多的活没证的还不让干。”这些在双联活动中进村入户时与村民拉家常时经常听到的话一直萦绕在州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建军的脑海里。 州发改委的双联联系点临潭县王旗乡中寨村、舟曲县武坪乡哈河坝村都是劳务输出大村,每个村每年都有三、四百人外出务工。一年这么多外出务工人员,哪怕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建筑行业,按每个人一天少挣60元,一年务工200天左右计算,两个村一年下来也要少挣上百万。怎么办,成了王建军一直牵挂的一件心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改变以往输血式的帮扶模式,让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新的劳动技能,才能在外出务工中取得更高的报酬,才能全面加快他们家庭和整个村庄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双联工作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州发改委党组一班人进行充分调研摸底后,大胆创新,在双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在双联村采取“六帮六结合”的工作措施,大力实施稳定、强基、温饱、小康、生态、文明村建设六项工程的工作举措。其中“小康工程”就是以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帮扶与扶志相结合。 在积极配合州、县相关部门在村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王建军利用出差的机会多次到省建设厅寻求帮助,省建设厅最终同意选派甘肃建筑学院的6名教授到中寨村、哈河坝村上门举办建筑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木工、电焊工、钢筋工、砌筑工、架子工等五个群众需求大的建筑技术工种,并对参训的群众考核合格后颁发初级技术资格证书。 这时州发改委党组一班人又有了新的想法:存在培训需求的,不仅仅是中寨村、哈河坝村,周边村庄的群众肯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于是他们在与双联村所在地乡党委政府协商后,果断决定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周边乡镇愿意参加培训的所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需经费全部由州发改委承担。 在大家的努力和推动下,目前,甘肃建筑学院在王旗乡、武坪乡举办的建筑技术培训班利用春节前农闲之际如期开班,参加此次培训的人达到了390名,其中:木工91人,电焊工59人,钢筋工86人,砌筑工105人,架子工49人,培训所需的20万元培训经费也全部由州发改委拨付到位。 授人以渔道路宽,通过参加举办在家门口的培训班,有力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后,双联村的群众一定能在小康路上走的更快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