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几句诗,选自六祖慧能大师的五言禅诗《无相偈》,为禅诗的杰出代表作。禅诗,是指中国历代与参禅领悟相关的诗,富含佛理禅意。无论“以禅写诗”还是“以诗入禅”,禅理与诗趣巧妙融合,都能合二为一。华夏禅诗圣手非常多,如寒山、拾得、陶渊明、王梵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曹雪芹,赵朴初、启功、明旸、真禅、周汝昌等。 禅诗以诗入禅,以悟示人,以理服人,以趣悦人,如王维、苏轼等诗人尽得禅语,而寒山、柳子厚等熟读佛经,妙言佛语俱在。历朝历代有很多僧侣尼姑,也爱写禅诗。宋代某尼姑的一首悟道诗,非常自然巧妙。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此诗是一首极妙的谈禅说道之诗。作者以“春”喻“道”,妙语天成。佛法精要中有这样的道理:人的双眼常被尘埃遮蔽,苦苦寻觅却看不到眼前的“春天”,这便是“心以身囚”的道理。求悟向内心寻觅,此尼拈花微笑,豁然开悟,“寻”、“踏”、“笑”、“嗅”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流转自然,整首诗摇曳生姿。此诗禅理、诗趣相容,浑然如璞玉。用词活泼,意境深远,毫无雕琢附会之气,写尽诗情画意之妙。梅花本雅物,乃春天信使,古代人讲究“探梅”。尼姑赏春不遇,却能探得一二梅消息,重在心灵上的禅机领会。因为梅是素净花,只有素净心灵之人,才能无中生有,领得大欣赏。 禅诗具有禅品和诗韵。不少僧人、诗家淡泊名利,才有内心之悟。如东晋陶渊明的名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诗虽无禅语,但禅味隐透,若隐若现,睿哲启人。 唐代诗人王维,生于信奉佛教家庭,他一生亦官亦隐,在圆滑与妥协中达到自己“内心和谐”。王维精通佛法,兼信南北二宗,儒、道皆通,故有“诗佛”美誉。王维的诗歌,禅境宁静、悠深、归一,将自性、物性、佛性巧妙融合,一派澄明寂静。 王维的《竹里馆》脍炙人口,全诗寂中有声,明暗相衬,虽无描写,无抒情,确有大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幽竹林,琴弦独拨,声声长啸,唯有明月,与己相伴。短短数语,就勾画出物我两忘、尘念皆空之境。这首诗阐明了入禅后的最高境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鸟鸣涧》,也是王维的禅机妙理之作。诗人将“人”、“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融成一体,从“闲”、“静”领悟“落”、“空”,让“月出”、“春涧”见证“惊”、“鸣”,亦心境亦处境,字字蕴禅间,是气韵悠深;空悲摄心处,却意境圆融。因之,王维的诗包容禅、诗、画三境。 禅诗之妙,求神韵心得之秘,妙在“不粘不脱、不即不离”。妙谛微言,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由直觉感悟,直指人心。高妙的禅诗,有一种“兴会超妙”之美,字字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句中有余味,冲澹已忘言。顿悟之境、沉冥之境、迷茫之境、和谐之境,贵在以空间延伸——来参悟万事不萦于怀的逍遥与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