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2月24日 >>02版:二版


让“中华水塔”永葆青春
——玛曲生态保护工作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2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李虹雨

  坐落在黄河母亲臂腕里的玛曲县有32.78万公顷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亚洲第一天然草场”之美称。来过玛曲的人,在面对绿波荡漾、鲜花如海的草原时,无不被高原美景所陶醉。这些都得益于玛曲县多年来从未间断的生态环保行动,得益于全社会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视。
  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玛曲县湿地、草原出现功能减退、大面积退化现象。针对不断恶化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国家高度重视,在2007年底启动实施《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该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保护支撑体系三大基本方面,17项重点内容,总投资44.51亿元,其中5个子项目,68%的项目在玛曲实施,分别是游牧民定居工程、牛羊育肥小区建设项目、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项目、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
  玛曲县从2008到2010年,用三年时间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任务4259户22228人,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不仅使牧区群众居住难、行路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显著改善,还促进了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3年,完成地下鼠人工捕捉30万亩,鼠害地补播4万亩,治理沙化点6处2200亩,调运发放燕麦草籽180吨,完成圈滩种草3.7万亩,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90.8万亩。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落实护林经费490万元,完成义务植树9482棵,各项措施有效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升了植被水源涵养功能。
  “记得我小的时候和朋友们玩游戏,藏到草丛里,他们就很难找到。而几年前草场的状况让大家很担心,牛羊要赶到很远才能吃饱,水滩少了,小动物也少了。现如今不同了,政府和群众共同行动起来保护草原,草慢慢地长高了,又成了西麦朵合塘了。”63岁的罗藏老人动情地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玛曲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不断探索和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与生态保护并存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积极引导牧民从传统的靠天养畜向科技养畜转变,通过政策扶持,推广暖棚养畜、补播改良、畜种改良、农牧互补、畜群结构调整等科技示范项目,先后完成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阿万仓“三化”草场综合治理项目、高效畜牧业生态示范与推广项目、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退牧还草工程等,增强了畜牧业的发展后劲,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玛曲县加快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步伐,促进现代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社228个,注册资金7.38亿元,入社社员4185户29295人,占牧业人口的61.6%,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玛曲)生态修复及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人、兰州大学教授杜国祯说:“通过这种联合放牧的方式,集中科学养殖,牧草的生长情况相对最好,毒害草的生长也受到了遏制,草场也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地解决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