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3月14日 >>03版:三版


一颗粮食磨不成面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3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包红霞

  我的幼年一直伴有饥饿。
  包产到户前,爷爷是队里的饲养员。幼年的我很喜欢跟着爷爷去饲养院,骡马又是犁地又是驮货物套车,十分辛苦。青黄不接的季节,队里拿出蚕豆给它们吃。每次去,爷爷背一背篼铡碎的干麦草,手提半袋豆子,让我端着大木勺,到骡马圈棚往每个槽里倒半勺。趁爷爷不注意,我每倒一次就抓几颗装兜里,倒完豆子,兜基本就满了。回到家,全家人吃完饭,灶前只有洗锅的我,灶膛里烧过木柴,悄悄将豆子埋灰里,守着听见“噗……”一声,豆子就烧好了,掏出来吹吹灰往嘴里喂,极解馋……
  上小学时,暑假正值割麦子。爷爷说:“麦熟七分收十分,熟十分收七分”。三伏天雷雨冰雹多,虎口夺食,大人割麦子时我拾麦穗,看到我只拣大的,奶奶总要我大小都捡起,边说边念叨:只要是一穗麦,少说也有好几颗麦颗颗,五八、五九年,六〇年要是有几穗儿麦颗颗,你二叔和两个姑姑就饿不死。
  童年的记忆里,面快吃完的晴好天,奶奶和妈妈簸粮食磨面。每次都是将土院子扫干净后铺些麦草,然后将席子或被子铺麦草上,最后才将粮食倒上去。粮食要不断搅动,每一次她们都是跪在地上翘起双脚去搅。簸粮食,麦粒难免会簸出簸箕,她们总要捡起来,一颗一颗很仔细,秕粮食要么做炒面要么喂鸡。磨面时借用别人家麻纺的长口袋,那口袋通常都是一米五六长,要还时奶奶就用长擀棒捶打沾上去的面,打到底,常常会倒出一两碗。一直给奶奶帮忙,打口袋时奶奶常会说一碗粮食磨不出一碗面,一颗粮食磨不成面……
  六岁开始上学,那时候的农村吃白面像过节,同学中有人吃白面馍时会故意炫耀,每次看见人家吃,不由就咽口水,就觉得同学家很富。一九八九年初中毕业考到兰州气象学校读中专,公寓周围常看到地上有馒头,有些是不小心掉的,有些是吃剩丢弃的。南方来的孩子普遍不喜欢吃面食,有些人还拿馒头玩打仗。由于丢弃的馒头多,吸引周围村民常来捡馒头。校外有位70多岁的老爷爷,每次捡馒头都提着两个布袋,被扔了的馒头如果还软着,他会立马剥了皮装干净袋子里,然后将馒头皮和不能吃的装在一起,拿回去喂狗喂鸡。每次打扫卫生,捡了同学丢弃的馒头送他,都会听见老人在念叨:“这些瓜娃娃没挨过饿,一颗粮食磨不成面,好好的一个馒头说扔就扔了……”
  贫穷伴我目睹长辈们吃完饭舔碗的习惯长大,平时爷爷奶奶和父母一丁点的馍馍渣掉地上都要捡起来吹吹土吃掉,他们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我对粮食的感情。在外吃牛肉面,每次我都要捞完哪怕是一丁点的拉面,有时会吸引旁坐人的注视,眼神难免不屑,但我仍在坚持,因为难忘奶奶说的一句话:“一颗粮食磨不成面!” 
  这些年难免到酒店里吃大餐,目睹好多种做法考究的肉菜和面食被倒进垃圾桶时,十分痛心,心情很复杂很无奈……
  近几年不是干旱就是大风暴雨和冰冻,气候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防不胜防,粮食蔬菜要么干旱绝收,要么被淹或冲走……在气象、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不仅仅是“汗滴禾下土”就能保收,“粒粒皆辛苦”却不能颗粒归仓让种粮人欲哭无泪。况且,一颗粮食磨不成面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粮食呢!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