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就获取信息的渠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多元而快捷,只要拥有一款智能手机,就能拥有一个无所不包覆盖全球的超级信息库。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做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凝聚发展正能量,就成了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召开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解决新闻战线长期存在的痼疾开出了一剂良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而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动员、沟通、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在做群众工作。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可是一些新闻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从材料中找新闻、在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编新闻。这样的“新闻”,作者自己未必满意,群众看着自然觉得无味。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应该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实践。走基层就能接地气,接地气就能有灵气。用人民群众的鲜活语言,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也是党风。毋庸讳言,在我们党内,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文风。这些不良文风的主要表现是:镜头和笔头主要对上而不是对下,用刻板生硬的文件语言而不是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冗长空洞而不是言简意赅,空话大话而不是真话实话;多用动词“说”而不是多用动词“做”,多为将来时而不是现在进行时,等等。产生这些不良文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淡化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甚至脱离群众。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多的是一本正经的讲话、少的是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多的是隔三差五的指导、少的是群众的心声,多的是面孔生硬的要求、少的是对群众期待的回应,这样的新闻报道,群众看着隔心,致使“纽带”变成“隔离带”。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宗旨决定着新闻宣传工作替人民群众说话办事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宣传党的主张还是反映群众的意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我州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努力践行群众路线,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多报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新闻写在农牧民群众的心坎上,做到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心贴心,党的媒体与群众零距离,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