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尼江”工作推进会,目的就是对前期工作进行再回顾再总结,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再分析再研判,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查找,对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再改进再完善,扎实推动“尼江”工作朝着预期的目标加速迈进。刚才,大家就“尼江”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作了发言,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尼江”工作成效喜人 以前,提起“尼江”问题,两村群众要么满腹牢骚、满腔愤怒、满脸仇恨,要么避而不见、见而不谈、谈而不应,总是沉浸在无限悲痛和极大不满之中。如今,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两村群众开始积极面对问题、直面现实矛盾、憧憬美好未来,开始寄希望于党委政府谋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这就说明,在州县乡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尼江”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的转变。过去,为了保持尼江两村面上的稳定,我们派驻了大量公安武警严防死守,并派出了工作组值班值守。这种“人防人、人盯人”的做法,虽然基本控制住了两村“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但却引起了两村群众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致使两村群众“口头上不答应、心头上不服气、行动上不配合”的问题愈演愈烈。现在,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党群信任的不断增进、干群关系的不断改善、各项举措的不断落实,我们已经完全占据了工作制高点、掌握了工作主动权、牵住了“尼江”问题的“牛鼻子”,不仅摆脱了个别民间组织和宗族势力对“尼江”工作的干扰和束缚,而且对突发状况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分析、积极应对、妥善化解”,彻底扭转了被问题本身和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和工作颓势。二是实现了由“无序工作”向“有序推进”的转变。“尼江”问题盘根错节,各方利益相互交织,各种矛盾尖锐突出,各类因素相互影响,不进行深入研究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就会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越抓越乱越难抓”的恶性循环,最终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尼江”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态势,我们并没有一筹莫展,而是“剥丝抽茧、去伪存真”,牢牢抓住尼江两村“因贫生乱”这一主要矛盾,紧紧盯住两村群众“盼稳思定”这一客观现实,始终坚持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导情绪、化解积怨、建立信任、落实政策、启动项目”等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不良情绪在手拉手的对接中逐步理顺、历史积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逐步化解、干群关系在心连心的沟通中逐步改善、党群信任在实打实的工作中逐步建立”。三是实现了由“浮在面上”到“深入其中”的转变。长期以来的打架斗殴、挟私报复、我行我素,致使尼江两村和两村群众逐渐变成了外界眼中“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法外之地和“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法外之人。这个问题,既成了党委政府推进“尼江”工作的最大障碍,也成了一些干部难作为、怕作为、不作为的最大借口,个别人甚至还产生了“宁当浮光掠影急飞燕,不做较真碰硬排头兵”的消极思想。去年以来,当我们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和决心介入“尼江”问题之后,发现尼江两村并没有谣传中那么危言耸听,两村群众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理喻。相反,饱受“尼江”问题特别是“95事件”伤害和摧残的两村群众,对稳定、发展、幸福的向往和理解,比其它地方的人们更迫切、更强烈、更深刻,只要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两村群众的思想和精力是完全可以转移到发展致富奔小康上来的。由此可见,如何做好两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怨化解、情绪疏导和争取人心工作,既是我们解决“尼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做好“尼江”工作的制高点和分水岭。为此,我们始终坚持“走进尼江找症结、深入其中解难题”的原则,紧紧依靠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因人而异、因情施策、因势而为,推动形成了人心向好、形势利好、工作趋好的生动局面。这一点,既是我们一年多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最大收获,更是“浮在面上”与“深入其中”两种工作效果截然不同的体现,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四是实现了由“情绪对立”到“信任建立”的转变。尼江两村群众不相信党委政府,是“尼江”工作面临的最大被动。为了扭转这一被动,我们采取了“欲先取信于民,必先还信于民”的办法,通过撤出驻村武警和工作组、慰问“95事件”死亡者家属、恢复发放江车村政策性补助资金、研究实施民生项目等一系列工作,逐步赢得了两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好感和信任,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加快解决“尼江”问题的诚心和决心。现在看来,这些做法貌似简单平常,实际上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发挥了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两村群众获得了被尊重和信任的愿望。我们常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当我们对群众付诸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时候,群众回应我们的就算不是“投桃报李”,至少不会是“恩将仇报”,最起码不会继续对立下去。 二、“尼江”形势趋利向好 事物总是在各种矛盾的发展演变中前进,“尼江”问题也不例外。(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