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作讯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州坚持“四位一体”,注重预热,“先学一步”和“先讲一步”结合;注重方法,“以上带下”与“以下促上”统筹;注重途径,“敝帚自珍”向“问计于民”转变;注重保障,“纵向到底”同“横向到边”联动,为后续活动凝心聚力,不断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州委常委会本着“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原则,通过带头领学、视频讲座、专家辅导和座谈交流的形式,集中学习了几代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同时,坚持“敞开大门、先讲一步”,结合“百日形势政策教育和平安甘南创建”活动,州县(市)组织宣讲团队10余支,分批分次、分层分众,深入96个乡镇,660多个农牧村,开展宣讲160多场次,广泛宣传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任务和目标。 州委审时度势,牵头建立州委常委和地级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制度,17名州委常委确定联系点84个,23名地级党员领导干部确定联系点92个,其中州委常委每人联系1个州直单位、1个县市、1个县直单位、1个乡镇、1个农牧村,率先垂范,采取点对点走访、面对面恳谈等形式,深入联系点征求意见,以上带下,为深入调研做表率。共征求到对州四大班子的意见建议89条,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意见建议369条。开展了“千人问卷”活动,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了机关干部、代表委员、村组干部、农牧民群众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深挖“地方病”、“行业病”、“个人病”33条。 坚持问题导向,把聚焦问题、破解问题作为深入调研的切入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找准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急需所盼,实现“认为群众要什么”向“听听群众要什么”的转变,为问计调研“开好方”。一是“流行病”问诊。州政府针对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超标及铺张浪费等“流行病”,成立督查组,在全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全面腾退了超标办公用房,并建立公务用车登记派遣制度。同时,加大管控力度,加强预算管理,“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同比缩减40.5%,实现了“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目标。严格控制慰问范围、标准,州级慰问费支出同比缩减90%以上,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二是“地方病”问需。开展“大调研”活动,州发改委牵头成立4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各县市在发展中的困难和需求。三是“突发病”问难。初春,我州降温降雪造成4县34个乡镇直接经济损失1474.41万元。州委州政府派出工作组分赴各地问需问难、指导救灾,下拨200万元抗灾保畜专项资金,并购进579吨饲草料用于救灾,保障了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 出台相关细则,规定地级领导干部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70天。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解决分管工作中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抓点、跑面、指导工作相结合,实现问计于民零距离。扎实推行“三联四问五制”工作法,规定乡镇领导联系1个农牧村,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每年下村不少于200天。乡镇干部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担任党小组长,每年驻村不少于150天。党员干部联系几户农牧民群众,每月走访不少于5次,紧紧依靠基层力量,推动领导联村、干部联组、党员联户的“三联”工作全覆盖,实现问需于民零遗漏。 (杨新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