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吉
现如今,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农村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其中不少自称“青椒”(青教谐音)的“80后”老师,用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编织成了他们的青春舞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韩愈关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定义。正是在这些远离喧嚣、浮华的乡村里,他们用一首首青春之歌唱响了那群孩子的未来,同时也为自己的不朽青春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村的教学生活简单枯燥,周而复始的作息时间,如此诺大的地方,仅能奔走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城里的霓虹灯照不进一丝,没有流光溢彩的夜生活,乏味而又漫长。尽管如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年轻教师们平时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他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选择了这样的教学环境,就不得不以“苦”相伴,化“苦”为乐,教好每一位学生,尽到每一份责任。 跟所有偏远山村的村小一样,夏河县王格尔塘中心小学里也毫不例外的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8岁,这是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团队。他们默默无闻的扎根于此,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所有王格尔塘人一样,一直在坚守。大多数教师不得不在市里的家和村里的学校间奔走。个中滋味,岂非他人能懂。 张老师是王格尔塘中心小学唯一一位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家远在会宁的张老师也是“走教”族中的一员。原本在夏河县城工作,他的爱人在乡下工作,平时没法互相照顾。起初是为了减少两地分居的开支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张老师放弃了县城的工作,陪同爱人一起到了乡下,扎根于此,现在两个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青椒”。由于家远在会宁,回老家一趟路上就需要两天多的时间,他们没有“走教”机会的,除了放寒暑假,其他时间只能呆在学校。他们的小孩由父母带着,没法亲自辅导孩子的功课,没办法照顾年迈的父母,欠家人太多的关爱。他们的无奈,也是大多数“青椒”的无奈。张老师总是说:“既然选择来到这个地方,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动力,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带着自己的学生奋力前行,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都能有一个锦绣前程。” 这群乡村“青椒”,他们都是凡人,他们也有妻子儿女,有生活的各种牵绊,当面对现实中的种种诱惑时,内心也有挣扎,但是当那一双双清澈的眸子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为了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而默默奉献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勤奋踏实,他们多年扎根乡村,愿意舍小我成大我,一直坚持守在这所乡村小学,坚守在这片土地贫瘠却盛开梦想的大地上。 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小学,在这里就读的大多数学生里也都是留守儿童,尽管他们的成长路上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好学懂事,在这里老师们除了在学业上对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也是格外关照。褴褛的衣衫,朴实的话语,清澈的眼神,这一切的一切时时刻刻如警钟般长鸣在老师们的耳边,使他们无怨无悔地奋斗在那里,把爱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愿望简单而朴素,他们吃过最美味的佳肴是“炒面片”,去过最远的城市是“甘南”,见过的高楼大厦只有“五层”,可老师们并不希望孩子们只是能实现这些愿望,他们希望孩子们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愿孩子们能为大山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