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纪念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人们可能更清楚“情人节”、“圣诞节”这类娱乐性更强的全球节日。有的中学生审题会出错,有的大学生连某些常见的汉字都不认识,有艺人不认识繁体的“國”字,更有甚者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清楚。这些事例,与读书不无关系。 读书的现实意义无需置喙,因此,提升国民阅读量是当务之急,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但笔者认为,仅仅呼吁国民提升阅读量还不够,还需要正视现实中的多重命题。 如何兴建更多的公共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少,是不争的事实。以色列人均读书多,与其拥有诸多的图书馆密切相关。据称,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图书馆不仅少,而且许多成了摆设,比如为数不少的县级图书馆,藏书不足,名存实亡。前不久,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今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这是一则好消息,“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座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图书馆,对读者来说就是天堂。但是,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图书馆。 还必须正视的是,在农村、乡镇,没有图书馆怎么办?有论者认为,农民及农村阅读人口,读书量低,是因为购买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行。此说不无道理,但不是问题的全部,这实际上折射出了公共服务不对等的命题,在城市,或者大中城市,不乏图书馆、阅览室,但农村极其匮乏,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如何生产更多的好书?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古人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但是,现实中好书真不多。据悉,仅就长篇小说而言,我国每年出版1200部以上,试问,在这些惊人数量的小说中,有多少值得国人占用珍贵时间阅读?可以说,那些“只为君王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的“含泪”文字,不值得读;那些制造低级趣味、诲淫诲盗的文字,不值得读;那些教人厚黑,宣扬苍白而虚假的励志文学,也不值得读。读这样的书,无益反倒有害。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常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吗?”有多少写书者,能对得起文学、对得起写作、对得起读者、配得上时代? 此外,人们似乎正在远离书籍,或者确切地说是在远离传统的阅读方式。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国民阅读率”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时间?人们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显然不是这个原因。是人们对读书没有兴趣?读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难以让人们产生兴趣了。毕竟,读书是需要独处的,需要心静下来,需要用心思考的。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向那些快餐式的、不需要思考的、纯感官的休闲方式上。 伴随读书率下降的是读网率的上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于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人们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再者,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只是由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提供的一种素材,而知识则是信息经过汇总、思考、验证后的经验总结。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这也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读书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习惯,然而,不读书的人群中有一半左右是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不读书了,他们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建立成熟的价值体系?又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思考? 当学业的重担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甚至书包都需要用行李车去拖时,他们哪有时间读书?当父母不能跟他们进行精神交流,不能给予足够的心理关怀,兴趣得不到多元化开发时,他们的兴趣就只能投入到看电视、网聊、打游戏上面。当功利心理左右人的思维时,书必须是要有实用价值的,要能从中直接获得某种可见的收益。当读书已经不能为学习、为就业增加筹码,反而是一种“负担”时,他们也就远离了书籍,“读书无用论”也就浮出了水面。 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的重要渠道。当人们不去继承这些前人的经验成果时,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缺乏有深度的阅读而变得不会思考,缺乏思辨力、分析力,最终沦为一个平庸者、一个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人们有着一种视读书为生命的执着追求,保持着不断思考的无限热情,人们才会去理解人文的含义,理解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敬畏缺席了,于是历史可以戏说、歪曲。脚下缺少人文基石,踏空了,于是英雄人物可以拿来恶搞、丑化。价值观未成熟,没有目标,于是对现实充满焦虑,对人生缺乏热情。 阅读靠自己,阅读是权利,但同时离不了完善的公共服务。有学者称,“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基于此,笔者期待,书价能够下降一点,好书能够多一些,图书馆能够鳞次栉比…… (整理《北京青年报》与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