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5月13日 >>01版:一版


群众工作方法“十字经”
中共甘南州委副书记 俞成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传家宝”。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点多线长、量大面宽,群众工作方法千变万化、因情而异、因事不同,只有抓主抓重,找准突破口,聚焦关键点,把握方法要领,掌握共性特点,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但许多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总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对出现的问题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有甚者在具体工作中“走马观花看风景、步着程序耍身段”,使得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群众工作扎实,那里出现的问题就少;哪个地方群众工作薄弱,那里积累的矛盾就多;哪个地方干部的群众工作方法得当,那里的干群关系就紧密。对于甘南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事关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局,事关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
  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由于现实工作需要和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我有机会与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接触,同时也探索积累了一些做群众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用“真、懂、实、会、信、贴、快、纠、活、准”十个字来概括提炼,我将其称之为群众工作方法“十字经”。
  第一,尊重群众感情,要念好“真”字经,运用真情感召法。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群众感情伤不得,干群关系僵不得,否则我们的一切事业就无从谈起。教育心理学的“尊重对等原理”告诉我们,不尊重听者,是很难得到听者的尊重和认同的。真情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做群众工作时,一开口说话,就摆出一副“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就不可能调动群众的情感,打通群众的思想,获得群众的认同,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只有真心对群众好,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自己与群众放在同一等高线上,戒掉官腔,放下架子,放低姿态,摆正位置,努力用“朋友式面对面、平等式手拉手、协商式膝碰膝、亲人式心贴心”的办法,听群众拉家常、说苦衷,向群众掏心窝、递真情,切实做到“群众的语言再土也要听下去,群众的板凳再脏也要坐下去,群众的饭菜再粗也要吃下去”,真正通过与群众真交心、交真心,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和距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尼江”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1958年以来,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与江车村因草场纠纷,多次发生大规模械斗和流血事件,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尼江”问题因此全省“出名”、全国“挂号”。长期以来,历届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多次介入调解裁决,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始终对党和政府存有严重抵触情绪,两村积怨之深、矛盾之大,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成为影响甘南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2013年以来,州委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尼江”问题调处领导小组。为加快解决这一历史“顽疾”,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联系群众的方式介入尼江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尼江问题、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尼江群众、用加快发展的手段推动尼江工作”的总体思路,首先从打开群众心结、拉近群众距离入手,多次进村入户,苦口婆心劝导两村群众坐下来心平气和谈问题,倾听群众的苦衷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村分别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很多群众谈到“尼江”问题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伤害时流下了痛苦的眼泪,特别是大家提起1995年以来因“尼江事件”导致22人死亡、86人伤残的悲剧时,大部分老人和村干部几乎泣不成声,有的描述这段“血泪史”时几乎是歇斯底里般的痛苦和绝望。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没有去阻止群众发泄情绪,而是认真聆听群众把心头之怨、心中之苦、心底之气倾完倒尽。因为,讲怨的过程就是一个摆理的过程、撒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放情绪的过程、诉苦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只有认真把握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才能从中掌握更多事实真相,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怨所盼,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和呼应。后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我们在平等对待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真情感召群众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尼江”问题的基本判断,即源头在草山、根子在杀戮、桎梏在裁决、祸端在枉法、问题在认识、关键在方法、本质在民心、核心在发展;提出的解决“尼江”问题需要坚持的“六点要求”,即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人性人本、依法依策、合情合理,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因情施策,争取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需要把握的“十条原则”,即冷静比冲动更智慧、沟通比臆想更管用、事实比说辞更雄辩、信任比武断更阳光、法律比刀刃更锐利、党心比佛心更慈悲、稳定比黄金更珍贵、发展比争吵更急迫、下来比上去更主动、担当比承诺更精美,以及研究采取的一系列解决措施,不仅符合“尼江”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且得到了两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尼江”问题的彻底解决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还有我在兰州市政府工作期间,妥善调处的慈艳丽缠访闹访案,也是运用“真情感召法”解决复杂问题的成功案例。慈艳丽的丈夫顾正海是兰州一国有企业职工,1991年因公发生车祸,成为植物人。此后,由于相关部门一直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加之顾正海治疗费用开支巨大、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慈艳丽为此缠访闹访20年。2009年以来,其丈夫病情持续恶化,她多次将丈夫抬到兰州市国资委反映问题,并强占国资委两名副主任办公室居住近两年。2011年,丈夫去世后,慈艳丽扬言要抬尸上访,随后出现了国资委与死者家属抢尸的场景,事态进一步升级。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当即约见了慈艳丽,听了她的情况反映,紧接着主持召开了双方当事人协调会,在充分掌握事情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与慈艳丽进行了深入沟通,并从思想上进行了疏导、心理上进行了抚慰,特别是对她20年来对瘫痪在床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的女人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帮助其树立了“站起来的底气”和“活下去的勇气”。同时,本着讲人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上访人债台高筑的实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随后,为了给社会一个交代、给死者一个说法、帮生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我还参加了其丈夫的追悼会,并多次跟进开展了回访慰问和长期沟通帮扶,确保上访人情绪不反复、性格不偏执、生活有信心和上访问题不反弹。面对我们的真心帮助和真情付出,上访人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结束了长达20年颠沛流离的上访苦旅。这两起案例充分说明,真情是解决问题的良药,爱心是化解积怨的秘方,只有带着感情纾民郁,怀揣爱心解民难,我们的群众工作才能入情入理、联人联心、见实见效。
  第二,掌握群众心理,要念好“懂”字经,运用换位思考法。做群众工作是一门学问,如果不懂装懂,群众就会认为我们是“样子货”;如果似懂非懂,群众就会说我们是“半桶水”。俗话说,“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能否学会换位思考,直接影响着我们做群众工作的质量高低及成效好坏。如今,很多基层干部抱怨工作不好做,出力不讨好,群众不支持,归根结底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没有把群众工作这笔“账”算明白,把群众观点这杆“秤”端公平,使群众不愿意敞开心怀与我们交心、放下包袱与我们对话、真心实意支持我们的工作。(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