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02版:二版


探访魅力甘南 领略民族文化
——甘南历史的博物印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为了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我们对甘南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您参与甘南博物之旅。
  甘南州博物馆基本陈列由历史及民俗两个展厅组成,是甘南州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合作市东二路。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以其历年收藏和甘南境内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了甘南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和种类繁多的甘南古文化,借鉴了省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甘南特色的多元化展陈。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时期的文物3077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15件。甘南馆藏文物,除化石外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任何标本存在,新石器时代有卓尼冰崖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型彩陶瓶,可与大地湾的媲美;蛇纹彩陶壶是龙文化的滥觞,是为彩陶器中之仅见;鱼嘴鳞纹彩陶壶、鸟眼漩涡纹陶钵、群马图陶瓮和舟曲出土的三敛彩陶杯、四口袋状灰陶罐,亦足罕见。汉代的各式铜镜、“无当司马”铜印,红铜羌剑。南北朝时期的“振武亭侯”鎏金铜印、鸟足供养童子瓦当;唐代铁铸童子头、灰陶彩绘骆驼、元代白瓷棒锤黑花瓶;革命文物中有长征时期任命甘肃第一路军司令的《中国抗日救国军布告》,红军军号,主张“民族自治”的藏汉文对照的标语,更是弥足珍贵。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服饰、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甘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亦为馆藏文物增色不少。
  甘南州博物馆的大多数藏品来源于甘南境内的考古发掘,见证了甘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甘南州博物馆文物展馆囊括甘南文物考古历史情况,介绍了这块考古学处女地地上和地下的空白,为世人全面展示了在这块民族走廊地带的文物遗存情况。愿您参观后能感悟甘南历史文化的久远与深邃,领略甘南民族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策划:全永康 赵凌宏   撰稿:仁青措姆  孙青松
图片:冯建华     资料整理:仁青措姆     

  高领腹耳彩陶罐
  此器物色泽橙黄,高27.8厘米,腹径24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8.5厘米。陶罐斜唇、敞口、高领、斜肩、双耳、弧腹、平底。施白色陶衣,通体饰纹。内口沿饰红色宽带纹一周。外饰红、黑色带纹,由圆点、横线和连续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带纹,由黑红两色,上下错置的弧边三角形勾纹组成的带纹,以及变形“S”纹,勾纹,竖条纹等。

  彩陶碗
  在展厅内有一个彩陶碗(又名:鸟眼漩涡纹彩陶碗),属马家窑文化。鸟眼漩涡纹彩陶碗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陶碗为细泥质,橘红色,内外壁打磨平整,腹下可见到刮磨痕迹,直口内敛,腹底而外鼓,近底紧收,直平底,微外侈。碗高4.8厘米,口径14厘米,唇厚0.2厘米,底径5厘米。内壁全施以彩,以碗底中心以鸟眼纹为中心,向外还有三组延伸的漩涡带纹,直达口沿,在空间缀以三组鸟眼变形三角纹。口唇下空间处,再施鸟眼纹饰,形成了整体间辐射状流动的效果,动感很强。外壁口沿至腹上施以粗细相间的三组连弧纹,空角间缀以勾连纹,底部削制痕迹清晰。此件陶器,火候纯正,陶色如丹,击之似罄,光鉴照人,线条流畅,图案富丽,蓄动于静,变化有章,实乃是彩陶中之精品。
  彩陶壶
  在甘南州博物馆展厅陶器精品中陈列着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壶(又名:网格纹双耳壶)。
  此器物为盛水器,高21.8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6厘米,底径4.7厘米。1972年3月22日,在修筑岷(岷县)——代(代古寺)公路时,于洛大乡催古店子南0.5公里处的白土咀塌方出土。彩陶壶卷唇、侈口、细长颈、宽平肩、斜腹、腹双耳、小平底黑彩。唇缘饰弧形纹,颈饰平行宽带纹,肩饰椭圆形纹内填网纹,腹部由平行带纹和条纹构成的框架内填以网纹和植物纹,尖三角纹。

  刻画骨管
  1982年8月出土于卓尼县叶儿遗址中。骨管长11厘米,口径上1.05厘米,口径下0.9厘米。管口一端略残,色黄,有光泽,用鹰骨制成。骨管通体饰线刻纹,刻线细硬。纹饰由内填短线的折带纹、对顶三角纹、麦芒纹、交叉短线带纹和斜短线纹、折带纹等。另外,在两组横排的折带纹侧旁刻有16—20条似为计数的横短线。刻纹较浅,部分被磨光。其用途尚须研究。骨管属寺洼文化叶儿类型,在整个寺洼文化系统中,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

  铜镯
  1986年7月,文物普查时,在清理临潭县陈旗乡磨沟遗址墓葬区时出土。墓为齐家文化人殉墓,包括墓主在内共葬九人,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曲肢(将女性奴性化的表现)和二次葬,一人为仰身直肢(墓主人),其余的八个人都是面向于中心的男性,是为他殉葬的。墓中只放了一组随葬品:一只碗、两个陶罐,墓中还有石器,兽骨制成的骨珠,臂钏等放在死者身边。此青铜手镯就是出土于这座九人合葬墓,它的中径为5.4厘米,重46.5克。表面饰有三道纤细匀称的凸弦纹,錾刻而成,器表磨光,界面两端留有截痕,是甘南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铜器。

  牙璋
  在甘南州博物馆内玉器精品展区,陈列着一件商周时期的牙璋,质地为玉。
  此器物为粗质玉,色微绿色,其中羼有黄色杂质之云水纹瑕、无瑕处玉质较为细嫩,具有一定的光泽。全长35厘米,柄长4.7厘米,厚0.4厘米,宽3.7厘米,刃宽4.4厘米,刃厚0.1厘米,中宽3.8厘米,厚0.3厘米,两小护手两端突出,长0.4厘米,宽0.2厘米,柄上孔口径为0.7—0.8厘米,整个造型呈齐头长铲状。刃部外侈,铲身内0.8厘米,近护手部略侈,与戚柄部相对称,近柄末端再次外侈,末端未作深加工,故不甚平齐,亦不太明显。戚身前端四分之一处愈向刃部愈薄。四分之二处中有鱼脊线隐约可见,厚度由脊向两端逐渐减薄。在两千多年前能完成35厘米长,4.4厘米宽和0.1—0.4厘米厚的玉器深加工,穿孔、打磨、抛光到如此程度,应当是具有很高的技术才能完成的,实属不易。
  波斯银币
  银币径2.7—2.8厘米,厚0.025—0.04厘米,重4克。银币正面有0.3—0.4厘米,宽素边,其内一索纹圈饰,顶部有三道新月纹,打破以圈饰托云球状物,中心部有头戴宝顶王冠者,前沿外翘,冠后簪缨,顶部有黑点圈饰面,前后系缨饰物向上飞舞。冠下人物侧面向前凝视,鹰鼻大眼,两唇紧闭,其耳如环,下坠三颗星环饰物,敞衣大领,后缀缨状物高耸,前后以文字补其空间,背面亦有一圈索纹圈饰,中置礼坛,三阶叠涩,其上如柱,更有两层倒叠涩而上,连珠状纹横托,上有点状火焰纹相叠,两侧上方有五星纹和新月纹左右相缀,其坛左右各立头戴戟状帽礼坛卫士,帽圈高耸,附坛系剑,伫立两旁。
  此银币虽经千余年,仍然保存品相甚佳,此币从年代上来看,应为波斯萨珊朝国王卑路斯(457—483)的半身胸像。银币在甘肃南部得以发现,从侧面证明了丝绸南线在中外贸易上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