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
5月的甘南草原,绿意萌动,生机盎然。来自海河之滨的真情实意、真帮真扶,恰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洮州大地、藏乡舟曲、绿色迭部…… 随着天津对口帮扶甘南工作全面展开,危房改造、产业帮扶、智力帮扶、人才培养……一系列帮扶措施如春雨洒播草原,农牧民群众信心满满期待着收获,甘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快。 一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5月,正是栽植当归、大黄等中药材的好时节。在临潭县王旗乡大沟门村,62岁的宋佛林正和老伴、女婿一起,在地里播栽黄芪苗。 宋佛林说,他家有2.5亩地,看别人种药材挣了钱,今年他也种上了药材,1亩种当归,剩下的种黄芪。 “今年的希望就在这里了。”宋佛林说,保守估计,每亩药材的收入会在2000元以上。 据了解,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作出预先实施中药材种植扶持计划的决定,年初预先调拨药材苗木,保障春耕。目前已经投入472.8万元对口帮扶甘南地区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面积达6400亩,共扶持1875户7382人,力争人均年增收450元左右。 走进临潭县店子乡王清村村民许永宏家,太阳正好晒进玻璃暖廊,客厅里铺着地板,摆放着液晶电视。在天津市的对口帮扶下,他的新房去年11月就完工了。 今年,许永宏种了6亩当归、2亩黄芪,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看孙子。问起如今的生活,许永宏指着门柱上“财源广进好运来,鸿运铺平腾飞路”的对联说,有天津市的帮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临潭县冶力关镇岗沟村村口悬挂着“天津临潭心连心,共建美好冶力关”的横幅,村民们正忙着修建房屋。 村委会主任李忠孝说,在加快危房改造进度的同时,村里正在通过天津市的对口帮扶,实施集中连片栽种100亩啤特果项目,现在苗木都已到位。 “一亩地种70棵树,可以收入2000元。”村民李强林说对林果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天津已投入资金1428万元对口帮扶甘南进行危房改造,改善了1680户7505人的住房条件。 “如今,搞水产养殖的收入是外出打工的好几倍。”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村党支部书记侯喜荣说,自从2012年他在村里进行网箱养鱼试点成功,村里已经有54户村民开始发展水产养殖,去年通过天津对口帮扶,为每家补助2万元用于购买鱼苗,如今收益初显,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想继续扩大规模,打开销路。”侯喜荣说,村里正在筹划成立渔业协会,力争把鱼产业做大做强。 天津对口帮扶新堡村网箱养鱼项目,已投入资金210万元,扶持规模养殖户280户,养殖区域46亩,户均年增加收入10万元。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刚起头儿,农民们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临潭县店子乡王清村党支部书记吕彦娃的一句话浓缩了洮州大地原野间弥漫的生机和希望。 二 “我们要把帮扶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温辉说。 2012年,甘肃省和天津市签订2012年至2020年《新阶段东西扶贫协作和深化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天津市为甘肃省提供6000万元帮扶资金,以后以每年8%的比例递增。援助资金的80%用于集中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中67%援助甘南州,13%援助天祝县;其余20%用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产业合作、科技合作、人才培训、劳务输转等。 截至目前,天津市2011年度1600万元援藏资金已经落实到位;2012、2013年3000万元灾后重建资金也已到位,剩余5000万元已确定方向,正在开展项目审核等工作;2014年帮扶项目正在论证制订计划。 2013年7月18日,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成立,6名干部赶赴甘南。 胸闷、憋气、失眠……初到海拔3000米的高原,6名干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退缩。 7月22日上午7时45分,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甘南距离震中较近的卓尼、临潭、迭部、舟曲四县受灾严重。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工作重心立即转移为抗震救灾。 7月23日,天津市政府向甘南地震灾区捐助500万元抗震救灾款,并拨付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抗震救灾。 天津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袁新河告诉记者,为尽快熟悉情况,帮扶干部集中对已批复的30个扶贫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要落到实处。”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