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是甘南州传统的农业大县,其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居全州首位。长期以来,受传统栽培模式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临潭县种植作物以小麦、青稞、小油菜、豌豆、马铃薯为主,种植效益低下,广种薄收的局面始终难以改观,农民头上的贫困帽子始终难以摘掉。思路决定出路,创新产生效益。对此,近年来,临潭县在深入分析县情、民情、农情,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县耕地资源较为丰富、药材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与药材主产区岷县接壤并具有一定的种植技术等有利因素,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药材产业的异军突起,带动了药农收入的节节攀升。2013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0.4万亩,药材产值达3.5亿元以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到30%左右。2014年春播期间种植药材13.8万亩(其中当归9.37万亩,柴胡3.8万亩),种植面积较2013年增长了32.7%,较2010年增长了130%。可以说,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近几年临潭县农业增效的源泉、农民增收的引擎、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下面,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临潭县药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思路谈一点自身的体会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几点启示 (一)种植效益驱动了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临潭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试种药材,新世纪初已有万亩的种植面积,种植品种以当归为主,集中在与岷县接壤的三岔、洮滨、店子等乡。当时的药材市场主要以野生药材交易为主,人工栽培药材(俗称家种药材)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交易量少且价格极不稳定。如当归价格可暴涨至每公斤80元以上,也可锐跌至20元以下。近几年来,由于对野生药材采挖的禁止或限制,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致使采挖人员减少等原因,药材市场野生药材供应量减少,对人工栽培药材的需求加大且价格逐渐趋于稳定。2013年底,当归市场价格46元/公斤、柴胡28元/公斤、黄芪40元/公斤。较2012年同期相比,以上三类药材价格的涨幅在5%—15%区间。如此价格下的药材种植效益极为可观,以临潭县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当归(约占全县药材总面积的60%)和柴胡(约占总面积的25%)为例来算一下经济账,正常年景下,当归平均亩产190公斤(干货),每公斤46元,亩产值8740元,除去生产成本3200元(种苗55公斤2200元,地膜5公斤80元,化肥180元,覆膜移栽、人工采收、拉运等雇工费700元),亩净产值5580元。柴胡平均亩产180公斤,每公斤28元,亩产值5040元,除去生产成本750元(种子150元,化肥150元,采收等雇工费450元),亩净产值4290元,柴胡为两年生药材,年亩净产值为2150元。全县药材平均亩净产值可达4000元左右,是种植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净产值的约十倍。受药材比较效益的驱动,临潭县的药材种植区域已由新城以下的东南路、中路乡镇延伸到北路及中西路各乡镇;种植品种已由单一的当归扩展到柴胡、黄芪、冬花、牛蒡子等十余类品种;种植面积已由“十一五”末的6万亩扩增到如今的13.8万亩。 (二)党政支持保障了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省上确定的农牧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州上确定的五大特色种植业之一。临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药材产业作为县上的主导产业来扶持培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资金扶持。一是经积极汇报争取,临潭县于2009年列入了全省药材生产大县,连续几年得到了省上的产业项目资金扶持,为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以点带面,狠抓药材标准化示范点建设。2013年县上对药材连片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合作社每亩补助化肥磷酸二铵25公斤,地膜5公斤,极大的调动了种植积极性,全县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4处6280亩。三是现场观摩加大了交流推广力度。连续两年组织各乡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县、乡及各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200多人对县内药材种植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起到了推动交流作用。四是强化培训与技术指导。县上从外面聘请专家对全县药材种植大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培训,并编写发放了《临潭县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手册》、《临潭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等资料,加大了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指导力度。 (三)土地流转促进了药材产业的连片发展。过去,农民思想保守,仅仅依靠自家仅有的承包耕地进行一家一户的传统耕种,始终形不成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机遇和外出务工人员闲置土地多的实际,积极承租大面积的耕地规模化种植药材。如古战村的种植大户牛志平,2012年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牛蒡子1200余亩。牛蒡子是多年生药材,具有耐贫瘠、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牛志平将当地农民闲置或抛荒的高山地、贫瘠地以低廉的租金(每亩30元)流转,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高山地的地表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更为下一步规模化发展药材种植夯实了基础,可以说是一举三得。2013年全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流转率13.6%,流转面积及流转率均居全州之首。其中流转后用于药材种植的占70%左右。 (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了药材产业的强劲发展。客观来说,临潭县药材产业的发展,既有政府的扶持引导,也有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但合作社的发展才是带动药材大发展的中坚力量。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后,临潭县因势利导,按照培育示范、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方法,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步伐,使一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参与进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有了依靠,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雯商、庄稼汉、户保、新农等起步较早的药材种植类合作社,在经营机制上闯路子,在规模经营上做文章、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让当地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驱动下,都参与合作组织,互相扶持,滚动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有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社,就可带动一个村乃至一个乡的药材产业发展。如长川乡长川村的庄稼汉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创建时入户社员仅5户,流转耕地202亩,当年种植脱毒马铃薯200亩,试种当归2亩。2012年社员发展到15户,流转耕地700亩,种植当归200亩。2013年社员发展到33户,流转耕地980亩,种植当归等药材680亩。短短三年,全乡从无人种植药材到引导带动种植5000多亩。在调研中,笔者向合作社负责人扎西探寻了合作社发展的成功之道。扎西说,技术是药材种植的基本,信息是药材经营的关键,而规模化是实现药材种植效益的保障。合作社在2013年春节前批量低价购进当归种苗,每公斤仅30元。而散户在移栽前购进的种苗价格每公斤高达50元以上。同时,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统一技术标准,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由于与多家厂商签定了常年购销合同作为固定的销售渠道,保证了药材销售价格较散户销售价格高出一成以上。2013年,由于早霜的危害和6月份突降大雪,当归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合作社的纯收益预计仍可达到200万元左右。庄稼汉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正是临潭县合作社引领药材产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63个,其中以药材生产为主的种植类合作社247个。合作社的经营理念开始由单纯的谋求规模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07年,临潭县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加工生产的羊肚菌、人参果(蕨麻)在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获银奖;2010年雯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入选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雯商、庄稼汉、新农、户保等合作社先后受到省、州、县的表彰奖励。 (五)双联资金“贷”动了药材产业的规模发展。2013年,临潭县共落实双联惠农贷款资金10274.9万元,为合作社放贷69户、2918万元,其中为药材种植合作社放贷28户、1120万元。如为户保合作社放贷100万元、为药材种植大户牛志平放贷100万元,为庄稼汉合作社放贷70万元。双联惠农贷款资金的落实,解决了合作社发展中投入不足的瓶颈,使规模化发展药材成为现实。当年户保合作社种植药材700亩,牛志平种植药材1200亩,庄稼汉合作社种植药材680亩。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临潭近几年的药材产业发展历程,在规模日益扩增、效益显著提升的背后,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加工销售难以及时跟进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栽培技术不规范。药材种植具有投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集约化程度高的“三高”特点。就种植环节,当归种植要经历购苗(或育苗)、移栽、覆膜、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追肥、采挖等环节,相对于青稞等大田作物,对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的要求更为系统、更为严格。目前,临潭县在当归种植上主要存在育苗技术滞后、种苗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大部分药农都是从岷县市场购买高价种苗,由于生态适应性的差异和育苗方式的多样性,岷县市场种苗品质优劣不齐,近年来由于种苗质量差而导致的当归抽薹减产现象较为突出,药农深受其害。三岔、洮滨等乡的部分群众也在开荒进行生地育苗,这种传统的育苗方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既破坏生态环境,又因育苗面积过小而难以满足药材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就合作社而言,栽培技术良莠不齐,像庄稼汉、新农等州级示范社,在生产环节基本能做到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标准,而其它大部分药材合作社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自行种植,技术不统一,产量不均衡。 (二)市场信息不灵。药材种植与常规作物相比,投入较大,市场风险也大。但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缺乏必要的市场、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无法科学预判市场走势,在品种选育、种植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大部分药农坐等药贩上门压价收购,种植效益大打折扣。 (三)服务机制不活。县乡两级无专门药材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服务机制不活,创新服务能力低下。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缺乏,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专业不对口,技术培训多限于理论授课,指导生产实践经验不足。 (四)附加值不高。现代农业经济,是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先后承接的链锁经济,只有环环相扣,才能获取产业效益。近年来,临潭县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增,但加工流通环节明显滞后。县上尚无药材交易市场,无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药材深加工处于空白,大部分以原材料出售,少部分药材加工处于晾晒、分级整理等初级阶段。药材产业发展处于“三头在外”(育苗在外、加工在外、销售在外)的现状,导致药材产业附加值不高,药农收益大打折扣。 (五)设施不全。在目前规模种植的61个合作社中,仅新农、户保、雯商等7家药材合作社有自己的储存凉棚,其余合作社都没有专门的药材储存厂房,广大中药材种植户因无地方储存药材,只能等药贩子从地里直接压价收购。 三、发展对策 肯定成绩,才能增强信心、坚定决心;正视问题,便可乘风破浪、破解难题。针对目前临潭县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驱动药材产业转型发展。一方面,要加大闲置土地合理有偿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临潭县土地流转才初露头角,土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不规范的阶段。建议学习借鉴外地在土地流转中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办法和程序,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激活土地资源,为药材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的规范与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培育一批种植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扶强扶优力度,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药材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县上要按照2013年的扶持力度,坚持连续扶持三年不变,使合作社的发展度过困难期、过渡期,以便健康运行,规模发展。同时,加大给合作社贴息贷款政策协调力度,解决合作社贷款难、贴息难的问题,使合作社在贴息贷款的帮扶下快速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药材种植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药材种植布局,重点培育当归、柴胡两大主产药种,长川、羊永、新城、流顺、洮滨、店子、三岔等中东路乡镇连片推进当归种植,城关、古战、术布、卓洛等西路乡镇连片推进柴胡种植,基本形成“一乡一品”的药材发展格局。同时,继续在长川乡开展多种药材的种植试验示范,总结种植经验,顺应市场需求,遴选适宜药种在生态类型近似的乡镇推广。二是开展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从源头上把好药材质量关,尤其在当归高质量育苗上有所突破。当归种苗质量良莠不齐,是目前制约临潭县当归种植效益提升的关键。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相关技术,开展当归生地育苗与熟地育苗的对比试验,探究当归种苗繁育所需的适宜土质、适宜土壤养分比例等,为专业化集中育苗提供科学参考。同时,要逐步摆脱对岷县当归种苗的依赖,坚持“自繁自育自推”的种业发展道路,改变群众自发、零散育苗方式。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碌曲县西仓乡等海拔相对较高地带育苗,虽说产量偏低,但种苗质量好,在相对低海拔移栽后生产性能强,所产药材品质优。为此,要在海拔相对较高的碌曲西仓乡,临潭三岔乡,卓尼藏巴哇乡,舟曲博峪乡、巴藏乡建立一定面积的藏中药材专业化育苗基地。一方面保障全州的种子种苗的质量和需求,另一方面挖掘育苗所带来的增收潜力。三是推行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当归、柴胡、黄芪等主产药材栽培技术规程并加以推广。同时,加大与州外制药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在无害化种植方面,强化投入品监管,慎用、少用化肥,禁用高度高残留农药。做好农田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保护农田生态,减少面源污染。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确定专门的药材质量检测人员,配备检测设备,加强对市场药材的质量检测管理,同时建立药材质量追溯制度。另外,积极开展藏中药材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注册药材品牌,以此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药材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市场对接,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一是健全和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议成立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为全县药材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优质的技术服务。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土地、人才、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使大中型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在临潭落户开发。三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根据主产药材品种和药材供货水平,在新城、城关等乡镇建立规模不等的藏中药材交易市场。四是强化药材营销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储存凉棚、库房等设施建设,提升药材加工档次和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