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5月23日 >>03版:三版


情洒铁城百花香
——东缨的铁城之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涛声

  2013年10月11日下午两点半,来自铁城的两所学校的四名教师,在兰州中川机场的出站口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面前的摄像屏幕。他们在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来自辽宁省铁岭市的中国著名教育家傅东缨先生。当他在出站口的摄像屏幕上出现时,有两个成语涌上我心头:精神矍铄、气宇轩昂。傅东缨先生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得多。这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此行的目的,是赴铁城的两所学校和周边其他地方讲学。
  位于甘肃省卓尼、临潭和岷县三县交界处的地方。在大宋年间叫铁城,这里有四千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墓群。一千多年前,这里盘踞着一个叫鬼章王的匪首,敢和朝廷叫板,朝廷曾派兵征讨,久攻不下。经过八年的征讨,终于将鬼章王拿下,朝野上下一片欢呼。有人上书朝廷,将鬼章王斩首示众。大词人苏东坡却有文人独到的见解,他曾上书朝廷,“困兽何须杀,遗雏或可招”。因苏东坡《获鬼章二十二韵》,朝廷赦免鬼章王死罪。革命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也曾到过这里并亲手书写“民众联合”四个大字。
  东缨在铁城的第一站是卓尼县柳林中学。柳林中学是一所有两千八百多名学生的新建高中学校,学校藏族学生占大多数。根据学校情况,东缨给中层领导、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分别做了报告,报告之后又对部分教师做了具体指导,基本上激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学校团委书记施万明热情洋溢地写下了一万多字的感言。东缨说:“确立一个追求目标,就是选择一条人生道路;坚定一种存在状态,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形式。为师者须静,为教者须清,为学者须勤。如此者,方有所成,方成大家。”
  东缨到铁城的第二站是岷县维新九年制学校。因为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因为这里有一个文化书记石志平,文化校长包瑞,这个偏僻的“鸡叫一声三县鸣”的僻野之地迎来过电影导演、歌星、教育家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对日夜奋战在铁城的辛勤园丁和苦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著名教育家傅东缨对他们的震撼最大、印象最深。因为包瑞,东缨这个名字在维新九年制学校师生中早已耳熟能详,听说东缨要来,师生的心情是激动的。青年教师李仓珍用洮岷花儿(民歌)表达了他的心情:“秋雨过后天气凉,期盼傅老的心情比洮水长。傅老的思想放光芒,铁城师生永不忘。”好些教师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捧着他的《教育大境界》、《教育大乾坤》等名著夜以继日地阅读,从中悟出了独到的教育教学秘诀,找到了工作中困惑他们的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眼界也豁然开朗,对自己多年教学经历开始系统而绵密地反刍和梳理。有些教师之所以迷失,是因一直在教育教学的外围打转,东缨给他们一种目光、角度,给他们前行的光明,让他们的肉体和灵魂重新组合,让他们产生坚持的力量。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走得更远,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40多年来,东缨致力于教育科学和教育文学的系统研究,走访了31个省市6500多位名师、校长及专家,采访几百位教育局长及教育部长,调研千余所学校,听课5000多节,开座谈会1000多个,并亲自主持多项教改实验。他治学严谨、勤思善思,写出了《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播种辉煌》、《教育大境界》、《教育大乾坤》等许多教育专著。他认为爱是教育者的根,其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又是无论用任何方式、任何方法都不能比拟的。教育者爱的极致是宽容。宽容是真情的呵护,高尚的尊重,深层的理解,热切的等待,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教育者爱的真谛是赏识,赏识是高度的信赖,清醒的思索,透彻的预见,富于前瞻的远见,是智者哲学的发现。他的高见和深远的教育思想赢来一阵阵掌声。校长包瑞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心向铁岭志不移,誓为教坛树纛旗。求取傅门一瓢水,洒向陇原见神奇。”
  几个月过去了,东缨的形象还在我眼前晃动,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还听到他的名字和思想。尽管我忙着创作第二部电影,时间很紧张。但我对自己说,得给东缨写篇文章了,因为我俩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便有了更多的交流。动笔之际,我听他老人家患病,为不能参加提前约好的讲座而焦虑和苦恼。我还听卓尼县柳林中学校长张建炳一行四人千里迢迢地前往辽宁省铁岭市傅老家里拜望取经。在这里我祝愿傅老身体早日康复,走向全国大大小小的属于他的讲坛。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