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娟
在西藏的旅行中,注意到她,是因为她饱满的精神——年过半百,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此时,我正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痛苦不堪,坐在大巴车上昏昏欲睡。而她坐在车上,身体笔直,眼睛始终望着窗外。 我们这个旅游团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拉萨临时拼成的,游客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有老有少。本来彼此间就有戒备,加上高原反应让人头疼、恶心、昏昏欲睡,车上更是少有人言语。 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翻山越岭。因为路况不是很好,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实行限速制度。为了赶路,我们凌晨四点半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胡乱披上几件御寒的衣服,倒在车座上。导游给车上的每一个人发一个馒头、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算作早餐,有人开始抱怨:早餐不好,路况不好,高原反应让人痛苦不堪,甚至有人小声嘟囔,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花钱找罪受。只有那位阿姨依旧精神饱满着,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衣服穿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睡意。几位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阿姨,您老精气神儿真好,我们比您年纪小都疲惫不堪了。阿姨笑笑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来一次西藏不容易,恐怕以后再也没机会来了。我要把西藏的美丽风光都看在眼里,装进心里。你们不一样,你们以后还有机会来的。 大巴车开到地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分界线上的米拉山口,导游说,米拉山口的海拔是5013米,氧气稀薄。身体好的朋友们可以下去拍拍照片,身体不好的可以在车上休息。 我们几个年轻人扛着长枪短炮下了车。站在海拔5013米的山口,空气骤然间变得寒冷而稀薄起来。短暂的停留便感到头晕,身体打晃。正在我们裹紧身上的衣服准备跑回车上的时候,猛然间发现那位阿姨紧咬嘴唇、泪流满面站在米拉山口。我们搀扶着老人下山。 在美丽的羊卓雍措湖边,老人平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诚善良的小伙子的故事:小伙子是个“海归”,有一份高薪又稳定的工作。与同事偶然来过一次西藏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这块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市井喧嚣,没有人生噪杂,没有尔虞我诈的净土。他说,这里有连绵不绝的雪山,永远是那样的圣洁、超凡脱俗;这里有激情澎湃的大江大河,冲刷着坚硬的河床一往无前;这里有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还有碧连天际的高原草甸;有内地绝无仅有的高山圣湖、牦牛群、藏羚羊,和一颗颗圣洁的心灵。他喜欢大自然、喜欢旅游和探险,向往着高原荒漠、原生圣地的土著文化和淳朴民风。他曾利用假期七次进藏,探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贫困小学生、孤儿院、孤寡老人,他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藏族同胞。后来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来西藏支教。谁也没想到就在最后一次进藏时,他不幸遇难。 “他就是我唯一的儿子。”老人再次泪流满面,停顿了一会儿,老人慢慢地说:“我老年丧子,精神一度崩溃。慢慢地我想通了,既然他热爱西藏这片圣土,愿意舍去内地花花世界为他向往的圣地而贡献终身,作为母亲,我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是悲伤。我很想走一走儿子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看一看儿子热爱的圣地。今天,我的愿望总算实现了。”老人笑中带泪。 车上,响起了许巍的歌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地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心中那自由地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老人目光深邃,遥望远方,那里永远盛开着一朵永不凋零的蓝莲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