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01版: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南草原上的多彩画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6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张成芳 马保真 杨晓飞

  甘南优越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一大批钟灵毓秀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甘南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它们各展其长,在甘南草原上展开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目前,我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38项、州级149项。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唐卡、藏医药、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卓尼巴郎鼓舞、舟曲朵迪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甘南文化点缀得多彩多姿。
钟灵毓秀 尽展人文之美
  甘南藏族民歌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一种歌唱形式。
  藏族民歌一般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等,在演唱风格上牧区表现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农区表现为豪放、细腻、活泼、流畅。“拉伊”,“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是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动时唱的爱情歌曲,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感情奔放,音调高亢辽阔,柔和细腻,在甘南藏族民歌中独具风格。
  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口耳相传。近年来,我州文化部门做了一些基本整理,但大多数没有谱曲,难以长久保存,加之现在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影响,导致一些传统民歌出现传承危机。为此,州文化部门从2007年开始分组深入全州牧区村庄,对甘南藏族民歌进行全面收集。历经5年共收集了1000多首民歌,最终有780多首曲调优美的原创民歌被筛选出来,歌词全部用藏文记录并谱了曲,自此,口耳相传的藏族民歌有了确切的文字、视频记载。
  夏河县拉卜楞镇上唐乃合村村民达老,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在前人的基础上,多年摸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颇负盛名的艺人之一。达老演唱的怀旧歌曲唱腔气长,出声长,常令人潸然泪下,是目前唱法所不能比拟的。
  甘南“南木特”藏戏是产生于19世纪在西藏藏剧影响下分蘖、滋生出的具有地方风格的一个剧种,是藏族文化艺术形态中占重要位置的一门融歌、舞、说唱、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