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本质内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历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群众路线不只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全面把握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沿革 建党初期: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诠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开辟了群众工作新领域。1928年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进行明确。由此可见,党从成立的早期,就已经有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在于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决不是单纯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还要承担宣传、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同时,阐述了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游击战,打仗与做群众工作是一与十之比,还特别批评红四军中部分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这些群众路线的思想火花,散见于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等理论文章中。与此同时,项英、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刘少奇等,也都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断摸索,进一步厘清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完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党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开展了兵民一家的南泥湾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并明确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 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坚决治污、治贪,果断处置了刘青山、张子善,表明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决心和态度。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倍加珍惜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回应现实中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观点。他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党的群众工作到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开创新胜利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全面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大致可以从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评价标准、时代特色和基本要求几个层面来把握。 一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和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向群众做调查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重要的是,要将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并化作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即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换句话说,是否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路线的程度和效果要由群众来评价,群众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主体,群众是否满意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 三是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特色。即是把握群众路线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回应“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尤其是回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挑战的时代要求。 四是要把握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然要求"高度概括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感悟 贯彻群众路线:一要紧盯农牧民增收,把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牧民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实现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要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在我州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推进"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牦牛繁育、藏羊繁育、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牦牛育肥、藏羊育肥五大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草业饲料基地、农牧物质装备、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和农牧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牲畜良种工程、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开展冷季补饲,加快牦牛30月龄、藏羊12月龄出栏周转,突出抓好甘南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同时,还要抓好藏中药材、优质青稞、杂交油菜、高原夏菜等多元富民产业。二是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当前,群众在开展农牧业生产中,诸如暖棚建设、组建专业合作社、购买能繁母畜等方面资金缺乏的问题非常突出,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个难题,要把依托和支撑转到金融部门的支持上,宣传、发动、引导群众,积极争取每年10个亿的双联贷款,最大限度的把双联贷款用在发展生产上,做好双联贷款这个大文章,做大产业发展这个大蛋糕。三是全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为切实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理”,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我们研究制定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实施方案》,从州直业务单位抽调科技人员到乡、到村、到专业合作社开展挂牌定向服务,采取包村蹲点、进村入户、驻场包棚等方式,“手把手、面对面、心贴心”开展暖棚养畜、牛羊育肥、疫病防治、饲草料种植和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服务与指导,努力改变过去科技服务单位机关化,服务一般化,科技人员心浮气躁、浮在上面,沉不下去、不沾地气的现象,使科技人员真正静下心来,沉下身子,深入牧户帐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业绩创在田埂边和草原上”。 二要紧盯生态建设,把草原生态保护做为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绝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协调好人与草、人与畜的关系,才能实现人、草、畜的可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完善配套政策,科学确定补贴标准和补贴年限,在“补足和补到位”上多做文章,让群众不吃亏或多获利。同时,促进农牧民转产转业,通过保障制度把第一代人养起来,通过身份转化把第二代人用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使第三代人走出来,采用渐进式推进方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加大草原生态治理力度,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全面开展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舍饲棚圈建设,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草原鼠害综合治理力度,草原害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迁徙能力,防治后种群数量恢复较快,要重点争取建立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基金,每年根据各县市草原鼠害分布、发生发展趋势开展防治工作,从而有效控制草原害鼠种群密度。三是坚持落实和争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补偿制度,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矛盾。全力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认真执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减超载牲畜,按政策要求及时足额兑付补奖资金。同时,加大草原生态横向补偿制度争取力度。近几年,我州牧民群众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逐步核减超载牲畜,为国家和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做出了较大牺牲,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出台下游受益区向上游付出区的草原生态横向补偿制度,解决现行补奖政策标准低的问题,最终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的共赢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