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6月11日 >>03版:三版


纳兰性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6月1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祁建

  纳兰性德的凄惋和寂寞历史的长河滚滚前去,吞噬了太多的东西,也沉淀了许多的东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去,吞噬了太多的东西,也沉淀了许多的东西。它滤去了糟粕,浓缩了精华;留给子孙不朽的珍品。纳兰死后的300年,有人这样形容新时代的小资生活“看王家卫的电影,看张爱玲的小说,读纳兰词”。世人评价:“纳兰性德的词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唯他才当得上“玉树临风”一词。那样的空灵,那样的俊逸,那样的哀婉,而谁又能理解他这满怀的凄惋和旷世的寂寞?
  碧绿的翠湖水在微风下静静地流淌。他从何方来,又去往何方?只见,那一颗云悠悠,这一片水长长。沿北京海淀区上庄路一直前行,过上庄水库大桥,左手边一公里处便是容若出生的“明府花园”。只是现在这里已经成了翠湖湿地保护区,而明珠家的花园也早已不复存在。一座名叫“纳兰园”的民俗宾馆在明府花园旧址上正装饰一新,为吸引更多的客源,在别院里保留了一个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我想起以往所读到的一则关于纳兰性德后人的故事。民国时期,民俗学家金受申曾在北京安定门内的一家酒馆喝酒,见一洋车夫披着破棉袄,持一极精细之碗前来买酒,于是他索要此碗仔细观看,见碗底有红印“鸳鸯社”字样,惊讶地问道:您家的坟地在皂甲村吗?车夫答是。遂与车夫攀谈,知车夫确为纳兰性德后人无误,并叹息说:纳兰氏后人一至于此乎!没想到,纳兰的后人,成了人力车夫,不为基因之过?不为历史之过?
  我于是站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四合院里。京郊四月的下旬天气,久违的春暖里,一颗白玉兰树积极地开放。院子的正厅,门锁紧闭。一塑纳兰的半生雕像伫立在屋子中间,旁边零散地摆放着一些石碑样的物品。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在场。去旁边的民俗宾馆打听,才知道,这些碑里,有纳兰的墓碑,还有康熙御笔题写的“明府花园”的石质匾额。我不禁震颤起来,紧接着,是一阵彷徨,愤懑和不安。
  上庄镇皂甲屯,便是容若最后安身的祖茔地。只不过,那片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原址上修建了如今的上庄镇卫生院)。容若的所有,集中在这里的一块墓碑和四合院的一角随意放置的纳兰墓志铭(上刻“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全文石刻现存首都博物馆),以及作为从三品一等侍卫而终所能享有的陪葬石虎。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容若,如今只是拥有这样的一种孤单与落寞。
  民国时候,清朝的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张恨水是不会这样写的。
  每每读起他的词都泪水涟涟,记得第一次读到《长相思》这首词,我的心微微颤动了一下,就仿佛一潭平静的湖水一不留神触到了小雨滴的香吻,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怎么会有人把乡愁描绘得如此绘声绘色,一语中的短短几句,竟让人在文字阅读的第一瞬间,浮想联翩,如此情真意切,仿佛可以体会他的心情。倾倒在每一行的字字句句间,如此多愁善感,撩人心玄,缠绵清婉的诗词那该出自怎样的一颗灵珑剔透心。如此自般的女子尚且不多,更何况是一男子,且文武双全,更是难能可贵。
  喜欢他的词,不仅因为他的笔墨里散发着青草混杂着泥土的清香,眼到之处,每一个字眼都值得细细咀嚼,更是因为惊叹他的落拓不羁的躯体里竟能涌出如此看似精雕细琢的精华。没有乱石穿空的惊魂,没有马革裹尸的义无反顾,却犹如细细的春雨洗刷读者的心田。那种午夜梦回的感觉,也许非纳兰性德莫属……
  满腹才情,堪比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作番比较,后主李煜的词中虽哀婉凄绝,但更多的是亡国恨,纳兰性德词风格上,和砌词技巧跟李煜相似,绮丽柔靡,借助身边所及所看之景物,抒发满腔柔情。可是纳兰性德词句间,以花拟人,以水鸣德,诗情旖旎,吟到心酸处,我见忧怜。富贵不过过眼云烟,仕途只是捆绑包袱,如此生性自由不羁他的一生注定会在情场上飘浮。多情犹似葬花人的他最终溘然而逝,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一个年头,也许正是这生命的空白,给了我们后人无尽的猜测和遐想,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个谜,遗憾的生命使他更完美。多年后我们不会忘记那个:“一片伤心画不成,泣尽风檐夜雨铃”,“此恨何时己”的词人。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纳兰性德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词才会如此耐人寻味,撼人肺腑,才会如此光彩照人,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