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8月04日 >>02版:二版

舟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掠影之二
农民尝到“甜果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张继元

  舟曲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求真务实,勤奋敬业,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夏季的舟曲天气酷热,别说干农活了,就是待在屋子里也会一身一身出汗。城关镇三眼峪的农业基地蔬菜大棚内,县农技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李学明顶着高温了解菜苗的长势,棚内水分和温度变化。他说,在农技岗位上干的年头长了,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感情,一周不来一次,心里感觉没底,而且基地这些蔬菜大棚都是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丝毫马虎不得。
  立足农业实际,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有限的水浇地增产潜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争取以有限的土地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县农技站借助灾后重建和扶贫攻坚项目,先后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流域河川地区建设了一处8座二代温室的育苗中心,2300座钢架大棚,总占地面积1200亩,每座大棚年收入达5000元左右,年总增加产值1150万元,已逐步形成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农民也尝到了辛苦种植后的“甜果子”。
  为了把设施农业作为全县农业区的主导产业来抓,农技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种植大棚蔬菜,同时,在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指导。记者在蔬菜种植基地看到,上午还长在大棚里的蔬菜瓜果,下午就可以出现在县城居民的餐桌上,既新鲜营养又绿色环保,很受欢迎。种植大棚蔬菜以来,种植户们从来没有为蔬菜的销路发过愁担过忧。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棚里了解销售情况的县农技推广站支部书记、站长高继明说,设施农业已在舟曲县形成规模,属于高投入、见效快、高技术、高收入的产业。目前,单座大棚每年可收入5000元左右,是相同面积种植粮油作物经济效益的9—10倍。如果配套好蔬菜商品流通渠道,效益会更高,能使全县农业收入和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机管理站也在抢抓双联的大好机遇,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契机,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坡度大等现状,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地农业自然条件的微耕机、斜挂式小麦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通过补贴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从整体上提高了全县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增强了全县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正在地里干活的沙川村村民孙宝安说:“翻地时机器出了一点毛病。按农机站留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他们就派人过来给修好了,很方便。”
  刚刚为孙宝安修完机器的县农机管理站高级工程师李水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通过国家农机补贴项目实施“以机代牛”工程以来,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不少,同时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一举两得。机械有了故障,我们随叫随到,确保机器正常运行,不耽误群众的生产生活。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