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8月13日 >>03版:三版


陋室读书笔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8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潘硕珍

  连襟的别称
  《四角号码新词典》对连襟的解释是: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近读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知道山东人也有对连襟近似的叫法:一担挑。“法官用屈起的膝盖从背后顶了他一家伙,说:一担挑,大姐对得起你,你这样做太没良心啦!”“就像为了显示手段一样,‘一担挑’用铁砂掌在上官金童的脖颈上砍了一下子。这法官连襟是部队转业干部,当过十年侦察兵……”洮岷地区的人们,把姐妹之间的丈夫称呼为“挑担”,是“一担挑”的缩称。
妯娌的别称
  《现代汉语小词典》如此解释妯娌:“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岷县方言里,称妯娌为先后,念作xuanhou。《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郭璞注疏曰:“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妯娌的别称古已有之,但不知郭璞注疏的先后,是哪一地区的方言,读作什么。
促织
  蒲松龄写了一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短篇小说《促织》。故事发生在明宣德年间,由于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媚上邀宠,胥吏借端勒索,致使百姓倾家荡产。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获一只蟋蟀,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慑于成名的雷霆之怒,跳井自杀,其魂魄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人被毁灭的命运。这篇小说何以命名为《促织》呢?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词作《齐天乐·蟋蟀》序言中写道:“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促织就是中原人对蟋蟀的别称。卫琪在《人间词话典评》中解释了“促织”的由来:“‘思妇无眠,起寻机杼’,蟋蟀又名促织,想来古时很多女子都是伴着这一声声无眠的虫鸣织布纺纱,思念良人吧。促织这个名字当是由此而来。”
麻杆薪烛
  “麻杆照着亮来了,没拿是啥(礼品)浪来了,故意儿给你唱来了。”(洮岷花儿)“古时没有油灯,用麻杆子照明”,这是《岷州花儿选集》作的注解。准确地说,古代的庶民,照不起油灯和蜡烛,便扎麻杆当火把走夜路。据史书记载,西安市半坡村出土了纺轮,在母系氏族公社晚期,人们穿着兽皮和粗糙的麻布衣服。商周时期,人们既种植粟、麦、黍等粮食作物,也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杆可以为薪烛。我原先以为,在没有手电筒之前,人们走夜路是以油松当火把照明的。仔细琢磨这首花儿歌词,使我茅塞顿开:是不是从麻杆照亮这信息,透露出洮岷花儿的历史非常悠久呢?
吞象之蛇
  知道蛇能吞食麻雀、青蛙、耗子,乃至家鸡野禽,想想都是毛骨悚然的事情。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了一个蛇吞象的奇闻异事:“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巴蛇能吃掉大象,过三年才把象骨排泄出来,有德行的君子吃了巴蛇吐出的象骨头,便没有心腹疾病。巴蛇有青、黄、红、黑颜色的。
螮蝀
  《说文解字》:螮蝀,虹也,从虫。《尔雅·释天》:“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晋代郭璞注疏曰:“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螮蝀也写作蝃蝀,见于《诗经·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倘若按照郭璞的注疏,“莫之敢指”就是不可对“美女”指手画脚。民俗专家郭立诚在民俗专著《中国民俗史话》中写道:“比如俗忌不可指雨后天边的彩虹,若是没有忘掉读过的诗经,就会明白这不就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吗?只是古人没有讲指点彩虹会烂手指头而已。”甲骨卜辞中屡见“有虹出自北,饮于河”的记载。“世传虹能入溪饮涧水,信然。……虹两头皆垂涧中。”(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异事》)古人把彩虹视为两端有头而张口的蛇或龙。江苏省玉文化研究专家姚士奇说:“认为璜的造型是古人模仿彩虹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古人不了解彩虹的科学原理,把它当成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天上神物,正从天空垂之于河川,在俯首饮水,于是受到启发而创造了璜。”(《中国的玉文化》)
  岷县方言里,将虹读作gang,认为雨过天晴后东方天空出现的彩虹,是有两个头的龙,在吸泉水。大人教育孩子们,不能对虹指指点点,否则手指头会肿胀成鳝指,或者指甲缝里,会长出“蛇眼”,疼痛非常,最后会溃烂掉。“莫之敢指”是一种民间禁忌,体现了古人的图腾崇拜。(接下期)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