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8月22日 >>03版:三版


一个麻省理工生  的成长代价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8月2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蔡真妮

  朋友的女儿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工作之余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地问她,以后要把孩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随后,她讲了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自己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工作以后,她却成了同学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已经成了CEO的。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后感觉满意,别希望她能留下来。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也不耽误。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儿娱乐活动心里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没有色彩了,因此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只要孩子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