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8月26日 >>03版:三版


过度的体检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8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今年45岁的理查德,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家民营体检机构。理查德觉得“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这条“工厂流水线”是中国目前最受资本追逐的项目之一。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体检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和消费者的体检理念还非常的落后——那就是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两米长的价目表
  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理查德询问健康问题,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理查德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华山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健康体检就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今年1月份去了一次体检中心。咨询台对面贴有一张两米长的价目表,第一栏中从上到下写着“药业、居住证、招工体检、考研升学、家政”等类别,价格在100~300元。由第二栏开始,体检套餐被分为由字母A~J开头的十个类别。价格从A类的355元,一直到J类的2650元,其中并无性别、年龄段等区分提示。
  负责接待咨询的是两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再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不是一项标准的产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这就是医生的重要性”,理查德认为,但在中国的体检,医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只需要一个合格的设备操作员。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总结了自己这些年的单位体检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字;二、没有一个大家基准的标尺来解释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不必要的检查
  理查德也发觉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的人民币就可以全部做好。他们的营业理念是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并薄利多销。
  “其中最奇怪的,一个是全身热扫描,以前我从未在美国的医院见过。”理查德回忆说,“还有一个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坐在一个机器面前,手掌放在机器上,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不到1分钟就结束了。”
  根据这个检测,体检中心得出一份长达4页的报告,涵盖其身体中各种重金属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理查德调侃说,“这是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巨长的报告”。但这份检测从他的专业知识来看是非常不严谨的——要检测身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做血液检查或头发检查。
  “像颈部的超声波,60岁以上或是有心脏问题时才需要做。”理查德说,“还有我做的经颅多普勒(TCD),为什么要给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TCD?那是为筛选中风病人而做的检查。这种检查的泛滥是在浪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理查德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关于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意这项检查,但针对健康人的癌症标记物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
  其实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评估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是否有复发的迹象。而中国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看到表示正常的检查结果,或者异常的检查结果时,错误地安心,以为自己没有癌症,或者被错误地惊吓,其实这项检查对健康的人是非常不准确的。
  “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理查德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在体检之初,应该先和医生聊一聊,让他为你做个评估,然后才决定做哪些检测。
相信设备还是医生
  理查德说,美国人也会有年度体检,但他们没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体检套餐,他们会先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聊一聊,然后再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检查的项目。
  与中国的体检方式不同,在国外,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要求提供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每个好医生都知道,80%~90%的诊断来自病人的病历和生活习惯,而不是检查得到的数据。”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庭医生萨戈尔总结道。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测试比医生更加重要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理查德认为,好的医学理念是病人和医生坐下来好好谈谈。他经常引用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的一句话:“倾听你的病人,他在告诉你诊断结果。”
  中国的医生被训练来治疗疾病,而不是帮助人们如何预防疾病。预防疾病于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预防慢性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慢性病非常贵,消耗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在中国,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消耗性的疾病,如果能从源头阻断这些疾病,可以节约很多金钱。
  很多体检的人都很看重仪器检查。其实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家公立医院体检中心医生李剑把设备的检查称为是一种“横断面的检查”,包括抽血、做彩超、心电图都只能反映身体那一瞬间的状态,不能说明之后的问题。
  在李剑看来,体检根本上来说只有两个作用,一是了解你某个年龄段身体横断面的情况,二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摘自《南都周刊》)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