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平措 苏琳喜 何龙 杨晓飞
迎着夏日的骄阳,行走在船城大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向大山深处的村庄延伸,一座座整齐漂亮的村庄星罗棋布在山川河谷间,一片片农田庄稼飘香,处处是如画新景。今年来,卓尼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全县农牧村工作中心,以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为主线,以深入贯彻落实“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双联行动为抓手,力促农牧村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打造首位产业:规模壮大 效益凸显 走进被誉为“小江南”的扎古录镇,干净的街道,整齐的二层楼房,粮油店、餐馆、服装店、汽修部……琳琅满目。和扎古录镇一样,在木耳镇、纳浪乡、阿子滩乡等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里,农牧民的生活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不论在哪个村头,哪个庄上,到处都能听到和谐的笑声、感受到创业的干劲。 在木耳镇多坝村天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为牛羊和梅花鹿打扫圈舍。杨建山是多坝村村民,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2011年,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发展牛羊育肥可以增收。乡政府得知他的想法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多坝村为他批了一块地。有了地,还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于是他多方筹款,投资了182万元,兴建了集牛羊育肥、繁育、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 杨建山说,建场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真的是特别困难。多亏了政府,给我们在技术和资金上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养殖的信心和决心。这一年下来出栏2茬,每次出栏肉羊2000只,除去饲草料和人工费用外,年总纯收入160万元。新建的牧源鹿场,年收入也在60万元左右,也带动了同村和周边乡亲,一同养羊、养鹿,已初步形成了规模。 今年以来,全县巩固和发展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牦牛育肥、藏羊繁育4个特色畜牧业产业带和97个首位产业示范村,并全面推行牲畜冬春季圈养补饲、适时出栏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上半年各类牲畜存栏60.85万头(匹只),总增13.24万头(匹只),出栏6.15万头(匹只),提供商品畜5.7万头(匹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为27.62%、12.83%、11.91%。 特色种植业:异军突起 蓬勃发展 纳浪乡村民朱闹杰草家共有12亩地。过去,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也就5000元。去年她家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收入达到了8000元。“现在的日子比起以前要宽裕多了。”朱闹杰草说。村支部书记梁如尼告诉记者,蔬菜大棚投入少,见效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795元,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下一步在进行传统蔬菜种植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考虑种植一些高原瓜果,增加农牧民收入。 扎古录镇录日岔村村民桑桑家的蔬菜大棚里种出了香甜可口的人参果,引得附近乡邻竞相参观、品尝。3年前,桑桑建了两座蔬菜大棚,看着乡亲们种植蔬菜,他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种植人参果。不懂种植技术,他就到处咨询。扎古录镇“为民全程代理服务中心”更是为他排忧解难,从武威帮桑桑引进了5000株优质人参果苗,并协调蔬菜办技术员为他进行技术指导。果子上市了,桑桑的心里甜极了。桑桑说:“从引进苗木到挂果上市,都是镇干部操心跑腿,把我们群众事当做自家事。”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