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4年09月03日 >>01版:一版


临潭:趟出扶贫增收新路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9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记者 马云

  一条条村道的建成通车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方式,一个个人饮工程的实施改变了祖祖辈辈吃水发愁的历史,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这些新气象昭示着近年来临潭县扶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效。
  临潭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底全县有141个行政村,国定重点贫困村120个,贫困人口4.99万人,贫困面37.2%。“十二五”以来,临潭县大力发扬领导真抓、群众真干、社会真帮的“三真”扶贫精神,抢抓中央支持藏区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机遇,坚持“种植业调结构、养殖业上规模、劳务经济创品牌、基础设施促提升、民生保障提水平”的扶贫思路,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通过教育培训、项目资金、帮扶措施、跟踪管理“四个到村到户”实施精准扶贫,努力实现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有发展门路的精准扶贫目标。
政策扶贫聚集发展后劲
  近年来,临潭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全县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县情,提出了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纵深推进、社会参与、合力攻坚的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改善、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针对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现状,临潭县积极争取上级支农惠农及扶贫政策、资金,有效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全力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三年来,累计在56个整村、整乡推进项目乡村完成总投资59460万元,累计新修河堤30处28.92公里;新修硬化拓宽村组道路70.8公里、农用桥25座;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1464户;新修养畜暖棚670座;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和小饮水工程11处,解决了1312户551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劳务扶贫,拓宽贫困群众收入渠道。累计输送劳务移民909户3752人,90%的移民已摆脱贫困。累计争取天津对口帮扶资金6509万元,对口帮扶项目达20多项,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
产业扶贫助推自主发展
  特色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青稞、油菜、藏中药材和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初见成效。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加盟、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实施了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开发,形成了以三岔、洮滨、长川等乡为主的藏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以城关、古战等乡镇为主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产业带。2013年,全县藏中药材种植突破10.06万亩,累计新建暖棚1366座、贮草棚192座,新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35个、育肥出栏牛羊11.6万头(只)。高原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农家乐广泛兴起,贫困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对贫困群众的产业化扶贫,三年来,累计完成贷款贴息资金868万元,完成贴息融资贷款额度19360万元,扶持涉农龙头企业5个,扶持农户7820户,带动了3.5万贫困农牧民增收。把互助资金工作作为促进农牧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加大力度,规范管理。截至2013年底,全县45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互助社,互助资金总规模达926.9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93万元,农户入社费收入33.98万元,发展会员2250户,总人数8850人,累计发放借款382.81万元、还款342.5万元。有效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初步实现了扶贫资金的可持续使用。
智力扶贫提升“造血”功能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临潭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扶智”共举,在采取多种方式对群众进行政策法规和文化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培训培养渠道,开展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设施精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活动,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