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盛
几年前,我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大多业余时间都在上网,偶尔也会信手涂“鸦”。尽管涂得“鸦”大都不是什么好“鸦”,但幸好自己喜欢,便乐此不疲地在博客上晒太阳。也就在那时,在博客上认识并记住了瑞云这个名字。 后来,源于对诗歌的热爱,便开始和瑞云在网上交流诗歌写作,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具体到对某一首诗的解读等等,也聊工作、生活和心情。每次读到瑞云的诗歌,我都倍感惊喜和感动。惊喜,是因为她的每一首诗都似金灿灿地麦穗,颗粒饱满,诗歌的气息犹如麦香,弥漫在田地,飘逸而来,令人迷醉;感动,是因为她的诗歌有着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和情感,渗透着爱、疼痛和忧伤……以笔者陋见,恰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迷人气息。 很多时候,我喜欢读最基层的写作者的作品。一是我也在乡村生活、学习和工作;二是基层的生活较为简单、安静和纯朴,其作品更接近生活本身。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记得瑞云曾经说过,她在一个叫通安驿的小镇工作。我深刻理解长时间在基层工作的艰辛和无奈,但也知道,在基层却能够收获到那些日渐远离的真实和感动,而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瑞云正是抓住这些种籽,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天地,在远离都市聒噪的净土,在心灵深处……播撒和耕耘。 在瑞云的诗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灵魂的真实呈现,是那么饱满,甚至触手可及。我想,这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阅读经验、聪慧的思维和对诗歌语言的驾驭能力。她在构筑自己诗歌本身的特质的同时,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微小中的博大和朴实中的真切。因此,在她的诗中,总是读到隐隐的痛感和陌生,隐忍而深沉。比如,她的诗歌《在医院》这样写道:“这是我的九月,我的秋天吗/醒来,谁/掳走了我眼角的余光,连同我脉管里的血液,高高挂在/雪白雪白的墙上。雨,一直在下/街道已经变成了河流/连绵的枝叶不断倒向大地,沉默的石头/倒向自身。而光阴之下的路灯/回归淡黄的表情。我怀揣哽咽,握紧/空空的拳头。一些皱巴巴的话语/翻来覆去,被用来取暖”,这首诗如带刺的玫瑰,不经意间就会被扎伤,直至流出血来,让心灵产生一丝丝难以泯灭的痛。这种痛是陌生的,又在陌生中痛着,醒悟着,忧伤着……融为一体。而这正是当下一些诗歌中所难以读到的,它也是一些诗歌写作者所难以企及的。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手术》、《病房》、《窒息》等等。 实际上,瑞云的诗歌却又是忧伤的。这种忧伤形成了其诗歌风格,渗透在她是诗句中,凄美而苍婉。她的大部分诗歌中有一些词语反复出现——“冷”“疼痛”“泪”“爱”“安静”……这些词语的背后传达出她的忧伤情愫。她在《父亲》中写道:“这么近,我离父亲/只隔着一根电话线/没有多余的抒情,一声咳嗽/足以抖落我一生的茧//我忘了,今天/我还是一粒尘埃/风雪如刀,我冷冷的行走/你看穿了我,看穿了/我的千疮和百孔/你憨实的眼神,我不敢凝望/我怕一抬头,就看见那束经年的光/枯瘦,挂着一层薄霜”,这样的诗歌极具穿透力,一读就能读出泪水和疼痛,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感人而震撼。“我想画你的眉眼,想/拔除你的白发,抚平你的皱纹,还原/静美如诗的你。可是我无法落笔/无法落笔啊!/我的眼睛越来越模糊/无法把你的影子安放在纸上/这让我手足无措/水一般流走的日子,漂着/那么多旧事,我只好转身/转身,谁?/看见我/泪流满面”(《霜两肩》)……较之当下人云亦云、不痛不痒的诗歌而言,我更倾向瑞云的这种抒情方式,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节俭的语言;没有肆意的铺陈,只有真挚的情感;没有浮躁的情绪,只有沉稳的表达……这多像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微不至,尽管细微,却是无私的,深沉的,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和光芒。 而对于爱情,瑞云有着同样饱满的诗意和忧伤,柔软却不失坚韧,“除了热泪盈眶的表情/回首的时候,那令人心悸的时刻/还会不会重来”(《疼》),“时光勒紧最后一缕呼吸/你在哪里/月色浩荡,寂静中/我枯坐在拒绝愈合的伤口上/冰冷,而又恍惚”(《窒息》),“如果你不拒绝,如果/你懂得我无法表达的绝望/那么,抱抱我,抱抱我吧/让我靠着你的肩膀/说出疼,说出人间/最饱满的忧伤”(《远方》)……在瑞云的诗中,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可以信手拈来。语言纯净而情感充沛,集孤独、寂寞、迷茫、挣扎、牵念等于一炉,像“一条忧郁的河”流经她的思想和心灵,构成其诗歌风格的凄美和苍婉,忧伤而迷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言说方式是对周身世界的一种反叛,也是在日趋淡漠时代下对灵魂的一种呼唤和自我拯救与释放。 另一方面,瑞云的言说方式,也是对故乡的一种热爱和对大自然敬畏。比如《黄河母亲》、《中山桥》、《白塔山》、《甘肃省》、《陇西县》等以地名命名的诗歌。“游人散去,四周安静下来/远处的灯火正在亮起,音乐响起/我看到你疼爱的眼神/正在把我的孤单,与你的/叠加”(《中山桥》),诗中情景交融,物与我“叠加”。我似乎看到她透过车窗目及黄河的眼神,悸动中带着迷惘,匆忙中带着遗憾,而她终将和你我一样,奔波在茫茫人海,对黄河和母亲却来不及拥抱和寒暄。而生活的“重”是无形而有力的,一如奔流不息的黄河。面对黄河,面对母亲,只有在心里呼唤——“让我停下来吧/停下来休憩在你的眼窝,停下来/躺成你怀中那个幸福的/婴孩”(《黄河母亲》)。可以说,她已经踏入诗歌的核心,触到诗歌的质地了,她的诗歌写作在释放其心灵时,也将她“空洞的内心填满”。 当然,瑞云的诗歌也拥有清新的一面,像《秋凉》、《在兰州》等充满灵性,精致而纯净,轻逸而唯美,质朴而温暖。或许,这也是瑞云对“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一名女性诗人,瑞云的诗歌里却没有矫揉做作,而是自然天成,这是值得欣慰和认可的。她的诗歌饱满又不失女性诗歌的细腻、柔美和灵动。尽管部分诗歌语言欠凝炼,情感过于消极和悲观,但这并不影响其诗歌所散射的耀眼光芒。我相信,在瑞云的不断探索和耕耘下,她的诗歌必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到那时,我们将在漫山遍野的麦香中沉醉,并一同与那颗粒饱满的金灿灿的麦穗,随风而舞—— 因为,她有“足够的信心,义无反顾的热情和/满当当的爱”,这就是最好的诠释和希望。我想,这就够了。
|